唐耿良先生,有名评话演员、评话艺术家、评话名家、苏州说书艺人。唐耿良,出生于1921年,2009年4月21号下午一点左右去世,终年88岁。
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有位讲《三国》的名家,三尺书台、一块醒木、舌粲莲花,他说的《三国》名震江南,特别是在上海家喻户晓。他能讲全本《三国》,解放以后于上海说三国,他就是“七煞档”之一且有着“唐三国”的赞誉的唐耿良先生。
唐耿良12岁学说书,拜唐再良做先生,他拜先生也有一段曲折的过程。从1933年这个时候,拜先生要出100个银元,而且还要摆一桌酒席请客6元,师母那里也要送一份礼3元,介绍人、行话叫荐送2元,加起来要115元。当时他家里实在是穷,押出房子、被子、铺盖还剩五十几元。荐送是潘莲艇,和他父亲蛮要好的。他问唐耿良父亲,你有多少钱,他说五十几元,这怎么行,就算便宜一点,八十元。你一共只有五十几元,不够的。那么唐父和他商量,谢谢你,能否帮帮忙,去说说情。因为潘莲艇的手下唐竹坪是唐再良的儿子,有这样一层关系,他和唐再良较为接近,于是明天给回复。到了明天,潘莲艇说,将唐耿良家困难的情况说给唐再良听以后,他也十分好,拜先生的钱要40元,本来拜师金至少80元,打折了一半。而且这40元还是先付20元,还有20元等唐耿良学会说书,上了台演出,赚了钱再还。师母说,我这个3元也不收了,一桌酒席也不请了,潘莲艇的2元荐送钱也不要,省下来的钱让他跟着先生出码头去,盘缠钱、饭钱、点心、剃头、洗澡、零用钱等都在这些多出的钱里。
等到唐耿良拜好先生,跟先生到昆山。第二天开书《相堂发令》,书场里生意很好,客满,唐耿良坐在房门口听书,先生的书听得有滋有味,记得蛮牢的。书场散了以后,先生喊唐耿良去买两包长生果(花生),两包麻糕,长生果3个铜板一包,麻糕6个铜板一包,一共给了他18个铜板去买了回来,放在台子上。等到散了夜书场,先生洗好脚要吃长生果、吃麻糕,就给了唐耿良一包长生果、一包麻糕,叫他吃,弄得他有些不好意思,怎么可以吃你先生的东西,先生对他笑笑,说你吃好了。现在我请你吃,过两年你赚了钱也可以请我吃,这样一来,他放松了,就吃长生果。
先生和他讲话,先生关照他,以后你记牢,你睡觉时,睡在床上先想一想,今天听的书,从头到尾,这条路是怎么样,你要记记牢,到明天早上醒来,你先不要起来,躺在床上,再想一遍昨天的两回书怎么样子的情形。这样子一来,你容易记得牢。
那时候学艺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对徒弟要留一手,唐耿良拜的先生实在好,先生叫唐耿良将脚本拿出来抄脚本,于是他就抄,照规矩,抄脚本是非常困难的,决不会马上就给抄的。
年纪轻轻且学习七个月的唐耿良,顺着老师的指点,怀揣着六十回刚刚学会的《三国演义》,便独自开始,走江湖,闯码头,唐再良把他叫到房间里,对他说,你到小码头上去练练,试试自己,我给你起个名字,叫唐耿良,你要,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说书,希望日后能够成为响档。唐耿良听了以后,心里真的万分激动。他跟先生只有七个半月,后来因家里穷,没有钱,跟不起,他只得五月初一回苏州,后来到九月十三号,接了个码头。因唐父还要去烧饭,唐耿良还有个兄弟,于是唐就留下来演出。老板怕了,他弄错了,以为唐父是说书的,现在一看他爸要走了,孩子留下来,叫他说书。当时唐耿良13岁,老板就问他情况,说过书吗,在啥地方。唐耿良不能老实说自己未说过,因为一旦说了老板肯定不要自己上台了,就只得说谎,说自己说过的,说过两个码头,是在常熟乡下,好在老板没再问下去,常熟乡下哪个码头,一问铁定穿帮。
隔半个钟头,到对面开书,唐耿良深记得14个听客,他《相堂发令》开始,说得特别卖力,散书场时口碑十分好。点听见听客在说,人嘛蛮小的,口齿倒蛮老的。老板也放心了一半。夜场说书,30几个听客,老板到楼上来“交签子”,一共46个听客,9角2分,角票、角头、铜板交给唐耿良点清楚。这时唐耿良兴奋得不得了,自己竟也赚钱了,可以负担家里的开销。
第二天50几客,后日60几客,唐耿良心里开心,到第五日,他实在忍不住要回到苏州告诉他爸,白天托鱼行老板,也是位听客,买1元钱的大闸蟹,七只,一只大概有半斤多。散了夜书场,老板拎着一盏灯笼送他到火车站,叫他明天莫要忘记开书日,要早点回来,唐耿良说晓得了。唐父听说儿子回来,他紧张了,肯定是生意漂了回来了,就问他怎么回来了,唐耿良手上拎个蒲包往桌上一放,我送大闸蟹回来的,口袋里拿出4元多钱交给唐父,唐父笑得嘴巴合不拢,开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