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认为,七夕节就是古人的情人节。
其实不然。
最早的七夕节始于汉代,又名:乞巧节,当时还未有情人节一说,反而是独属于女孩儿的节日,甚至一度比春节还要热闹。
如西汉时期著名的杂史文集《西京杂记》所载: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再到南北朝时期,有一本风物文集《荆楚岁时记》记载:
是夕(七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在七月七日这一天,古代女子们会“登高望月,穿九孔针,引五色线”,祈求七姐能赐自己心灵手巧,因古汉语中“乞”字有“祈求”之意,因此称为“乞巧”,自然也称作“祈巧”,意为“祈求心灵手巧”。
因此古人把七夕节这一天,也称之为“乞巧节”。
这便是“乞巧节”最初的来历,至于七姐,正是织女的别称(另有一说,七姐即是“七仙女”),广州一带也曾流行拜七姐,亦有节日:“七姐诞”。
再到唐代,乞巧节已经成为皇宫必过的佳节,唐太宗李世民便在这一天登上乞巧楼,宴请群妃,以美酒鲜果祭祀牛郎织女。
待到席间,嫔妃们则手持九孔针与五色线,面向月亮穿针引线,对月乞巧,往往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引得民间百姓纷纷效仿。
《开元天宝遗事·乞巧楼》: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再到宋朝,乞巧节来临之前,由七月一日开始,东京城内便会搭建“乞巧市”,各路商贩齐上阵,张灯结彩,游人如织,吸引各家姑娘游玩采购,为七月七日乞巧节当天做好准备,其盛况之隆重,堪比过年。
宋人·金盈之所著《醉翁谈录》: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通过文中“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同行”,“不复得出,至夜方散”等描述,相信不难看出当时的隆重与热闹,这还只是七夕节前三天的盛况,而到了节日当天,姑娘们就会把提前准备好的“黄铜针”与“五色线”拿出来,面朝明月穿针引线,如果穿进,则视为得到了七姐的赐福,第二天就会变得心灵手巧。
于此,宋代的乞巧节因独有的“女子乞巧之意”与隆重盛况,逐渐演变为人人喜爱的女儿节。
然而当时的乞巧,经过历时变革,也有另一种乞巧方式,称之为“喜蛛应巧”。
是在女子对月穿针引线后,将“喜蛛(红色蜘蛛)”放置于小盒内,第二天一早再打开,若盒中蜘蛛所织蛛网十分圆正,则证明得到了织女的赐福,谓之“得巧”。
《东京梦华录·七夕》: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同样除了乞巧,宋代人还有食巧菜的习俗,而巧菜也被称为巧食,在穿针引线后,姑娘们就会拿出早早备好的巧食,边赏月边吃巧食,在喜气祥和的氛围中品尝美食,共度良宵佳节。
《东京梦华录·七夕》:七月七夕,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
而到了明清时期,又有”投针验巧“之说,整个过程可谓十分有趣:
在乞巧节前一天,先取井水和雨水,各半碗,再盛于一个碗中,于屋外放置整夜。
等到太阳高升时,再放到阳光下暴晒半日。
待到午时三刻,就把早早准备好的绣花针投进这碗水中,针便会浮而不沉。
接着便是最关键的一步:观看针在水中的倒影。
若倒影形同花朵鸟兽,像一双鞋又像如剪刀切水,则巧得之。
若针影粗的地方如大锤,细的地方又像发丝,通体如蜡,整体不佳,则未得巧。
《帝京景物略》: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切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总结来说,从汉朝开始,七夕节便是独属于姑娘们的节日,为的是在这一天祈求心灵手巧,日后能嫁一个好人家,更有向织女祈福之意,而非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中国情人节“。
(现代乞巧节传统活动)
而严格意义上来讲,古代的七夕节,是姑娘们自己的节日,除非盛情相邀护花使者一同度过,否则一般都是女孩儿们相约登高,穿针引线,而不是像今天一样,一定要男女为伴,当然也有古代传统流传至今,如陇南地区至今仍旧流行在七月七日过“乞巧节”。
(陇南乞巧节)
再随着历史发展,到了唐宋以后,七夕节则演变为正式节令,既隆重又盛大,属于人人皆可过的秋初佳节,甚至某些地区还时兴“食巧果”的传统,姑娘们在穿针引线过后,将提前买好的“巧果”分给身边的小孩子,共同感受节日的快乐与喜庆。
(七夕巧果)
最后,既然现代七夕节,已经作为情人节的代名词而广为流传,那我就趁此佳节之际,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百年好合~!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你发现更大的世界~!
参考文献:
·《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
·《荆楚岁时记》是夕(七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
·《开元天宝遗事·乞巧楼》: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
·《醉翁谈录》宋·金盈之: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
·《东京梦华录·七夕》: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东京梦华录·七夕》:七月七夕,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
——————
·《帝京景物略》: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切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