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清朝就有火车卧铺了,但没有资料可以佐证。现在已知中国最早出现火车卧铺的时期是民国的北洋时代。当时的火车客车车厢实行等级制,一般分为头等、二等和三等车厢。这三种车厢的舒适度、待遇以及票价都有明显的差别。
▲从上到下,分别是头等车、二等车、三等车车厢
三等车厢的票价最便宜,但只有座位,而且环境也很差,车座是硬木板座,大多数车厢都没有冷暖气,一般好几节车厢才配备一位工作人员打扫卫生。
另外由于当时的火车头都是蒸汽机车,烧煤驱动,而坐三等车厢的人身份最低微,所以三等车一般是紧挨着火车头的,一路上都要承受从车头吹来的煤灰的直接侵袭。有人形容这种痛苦是:“风伴着煤屑吹来,闯进鼻似酸醋,塞闷像在棺材。”
▲民国三等车厢
二等车相比之下就好很多了,每个车厢都有冷暖气,座椅为垫椅,座位也较为宽敞,陈设比较讲究,某些超长运输的铁路线上还设有侍者和卧铺。而卧铺是四人一间,舒适度一般,相当于现在硬卧水平。当然,二等车的价格肯定要比三等车贵多了,通常是三等车票的两倍。
▲民国二等车厢坐席
头等车厢的车票最贵,但也最舒服。车里除了有冷暖气外,地上还铺有地毯,每个车厢都有化妆室和卫生间等设施。而且最关键的是,头等车厢的卧铺很舒服,舒适度比二等要好,相当于现在软卧水平。
▲民国头等车厢坐席
▲民国火车卧铺
关于这三种车厢的舒适度差异,张恨水先生在他的小说《平沪通车》中有直观的描写。
深夜的火车里,旅客都被摇晃着进入了梦乡,但是这梦的甜苦也分三等。头等卧车里有的单人睡着,有的成双睡着,热气管温度升到三十八九度,高过了人的体温。睡榻上的弹簧软绵绵的,人躺在上面像驾着云一样。二等卧车里温度和头等卧车一样,只是睡铺窄小,弹簧也不大软,人只是睡觉,不像驾云。而况屋子里有四个人,多半是彼此不相识的。至于三等车里根本无所谓卧室,白天是坐在那椅子上,到晚上依然是坐在那椅子上。
▲民国年代停靠在站台上的沪平通车,最左侧车厢上标有“I”字样,即代表头等车。
新中国建立后,于1955年至1959年由东德进口了107辆高级客车车厢,做为与苏联的国际联运以及高级干部公务车使用,之后这些车型被编为第一代“18型”客车。
1960年代初,中国开始自行设计试制第二代18型客车。起初只有硬座,没有卧铺。后来到了1964年和1966年才分别由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设计研制出了软卧和硬卧车厢。
值得一提的是,YW18型硬卧车与现在常见的硬卧车不一样。现在的硬卧车是两组三层卧铺敞开式单间,而YW18型硬卧车是两组双层卧铺的包厢布局(与软卧车布局一样,只是舒适性稍差)。
▲YW18型硬卧车,两组双层布局
在研制18型客车之前,大连机车车辆厂在1953年还自行设计制造了21型客车。这是新中国最早自行设计的客车厢。不过由于该型客车的设计参照是苏联1950型客车和日军侵占时期制造的1型客车,有明显的经济技术指标落后和舒适性差等缺点,比如该车型的中铺位置较低,下铺坐人直不起腰来(跟现在的两组三层布局一样),所以21型客车在1958年就停止生产,被22型取代。
▲YW21型硬卧车剧照
22型客车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二代主型铁路客车,曾经在中国铁路客运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该车型于1956年开始设计试制,1959年生产,一直到1994年才停止生产。
鉴于这一车型很多人小时候应该坐过,就不多了。唯一值得说一下是,22型的硬卧车厢曾经有几次设计变更。最初的车型是有边铺的,后来才修改成现在这种活动座椅加小茶桌,没有边铺的布局。
▲22型软卧车内部(走廊)
22型客车停产后,新的25型客车全面取其而代之。这个车型坐的人更多,就不多说什么了。这里只说一个25型客车中的一个比较稀少的卧铺车型——双层硬卧车(SYW)和双层软卧车(SRW)。
这种双层卧铺不同于一般车型,它从外面看这样的▼
里面有楼梯,分为上下两层▼
上、下层都是一个单间有四个铺,车厢两侧是楼梯,形成环状,上层和下层卧铺是错位的布局,下层卧铺在左侧,上层在右侧。
▲一个单间四个铺位,上铺非常拥挤
现在动车组也有动卧了,但我没坐过,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