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开花”一词,是被蒋校长捧红的。不过,作为一种战术,他曾被广泛应用,其中不乏胜利的战例。
何为“中心开花”?
“中心开花”一词,是被蒋校长捧红的。
孟良崮战役中,当得知74师被围后,蒋校长做出指示:我又惊又喜,惊的是张灵甫有危险,喜的是我们获得了歼灭陈粟的大好机会。74师装备精良,又处于有利地形;附近又又汤恩伯、王敬久、欧震三大兵团,正是歼敌良机!所以,张灵甫要坚守阵地,吸引共军主力,再调10个师支援74师,“以图里应外合,中心开花,夹击共军,决战一场,歼陈粟大部或一部之兵力,一举改变华东战局”···
从蒋校长的前后文看,所谓“中心开花”,其实就是企图以一部牵制住对方主力,各部合围,一起歼灭对手。
至于某百科中所写的“先打击敌中心的要害或要害部位,再向四周发展”,我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攻敌要害”是所有进攻方应争取的原则,并非一种战术。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中心开花”取胜的战役呢?
很多!
国军成功战例
抗战时期,国军防御战术一直非常消极,所以每战战士虽不乏英勇顽强者,但战果败多胜少。
而国军少有的一些亮点,多与“中心开花”有关。
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的北线战场,即是一例。
当时,第2集团军在台儿庄运动防御,牵制日军,第20军团出敌后,夹击日军,里外合应,歼敌大部。
而在几次长沙会战中,薛岳天炉战法的精髓“逐次阻击,诱敌深入,前后夹击或包围攻击”,其实正是一种“中心开花”思想。
我军成功战例
“中心开花”并非国军专利,我军用起来也很溜。
1、战役级别的“中心开花”。
衡宝战役中,我135师求战心切,遭到白崇禧围攻。
四野遂以135师坚决阻敌,以12兵团11个师合围,一举歼灭桂军精华。
2、战斗级别的“中心开花”。
1938年10月,晋察冀谋部在保卫阜平的战斗中,在东西庄正面以1个营阻击、牵制敌军,主力南北夹击,一举歼灭敌军。
外军成功战例
其实,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难道不也是一种“中心开花”吗?
当时,德军猛攻斯大林格勒,与苏62集团军激战。
苏军在坚守斯大林格勒的同时,秘密在城外南北集结了110万大军。
最终,苏军以战斗力较弱的罗马尼亚军为突破口,击破德军外围,合围第6集团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伟大胜利。
成败关键
“中心开花”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3点。
1、“中心”能扛得住。
“中心开花”,“中心”都扛不住,还开什么花呢?
孟良崮之战,蒋校长以为74师有地形之利,可谓是想当然了。
孟良崮地势虽险,但地区狭窄,74师兵力、火力难以充分施展。而且,由于缺水,官兵不但饮水困难,连水冷式机枪也难以施展。
如此,74师官兵虽勇,又如何守得住呢?
相比之下,衡宝战役中的135师虽处围困,但回旋空间不小,战斗力基本不受影响,丁盛能通过阻击、侧击、运动等各种方式与敌周旋。
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背靠顿河的崔可夫可以源源不断的得到补给!
2、外围协调给力。
即使“中心”打得好,外围不给力,也是令人绝望的。
比如:衡阳保卫战,守衡阳的官兵坚守孤城47天,远远超出了既定任务。
可是,由于外围迟迟打不开局面,衡阳保卫战最终失利。
3、对手犯错。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中心开花”战术实施初期,敌军通常拥有行动自由。
而对方中精明者,往往能提前感知危险。(其实,昆阳之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战役中,对手已有精明者建议更改作战部署)
此时,如果察觉形势不利,果断更改作战部署,“中心开花”也是难以实现歼敌目的的。
这一点,也是国军对我“中心开花”屡屡失败的关键。
我军机动灵活,通常在阻援不利时,即立刻撤出战斗,不给敌可趁之机。
总的来说,“中心开花”战术是一种常见战术,但对指挥官要求极高。指挥官既需要对双方实力、特点、战场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又需要有强大的协调、执行能力,否则,“中心”的那朵花,就要被人采走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