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主笔团 | 洛希
配图 | 电影《一念无明》
——
电影中,儿子阿东杀害母亲,其实是失手错杀了。他也因此被捕,随后被法院判患有精神疾病而转入精神病院。
一方面,阿东患有「躁郁症」,也称为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
其症状为具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情绪起伏极大:
抑郁发作时,悲痛欲绝,思维迟缓,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躁狂发作时,言语滔滔,冲动鲁莽,自我感觉极佳。
此病的发病率较高,在内地约1%,而在香港则高达3.6%。
然而另一方面,在阿东并非一个生活不能自理、分不清现实幻想的精神病人,相反,他似乎也拥有着无比正常的一面:
国际著名投资银行经纪人,刚与美丽贤惠的女友订婚,在香港一座半山买了公寓,两人正筹备着未来的甜蜜小日子。
所以,当“精神病汉弑母案”的新闻登上头条时,社会一片哗然。
大家都觉得是因为精神病人太有攻击性、太危险,然而在接下来的情节中我们看到,阿东成长的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恐怕才是一系列事件背后,更深刻的根源所在。
被判一年后,阿东期满出院,父亲大海在接他回家之前,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在枕头底藏了一把锤子。父子俩见面的场景,更是显得格外生疏。
原来由于大海当了多年的陆港司机,除了定期寄钱回来,他几乎没有回过家,更不要说跟阿东有任何的交流。
阿东是家中一直被父母忽视的那个,他有个亲生弟弟,叫阿俊。
阿俊从小便读书好,考上了重点中学,因此爸爸妈妈都特别以弟弟为傲,觉得阿东没出息,不争气。
每到要开家长会的时候,爸爸和妈妈都争着去阿俊的学校,最后留下阿东一个人在学校门口呆等。
大海说起有一次跟阿东小时候去郊游的趣事,阿东沉默了半晌,说,爸你记错了,那个是阿俊。
所以当出院后,大海坚持督促阿东按时吃药,不然不知道会不会再病发时,阿东冷漠地看着他说:“你当然不知道,你又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
大海说:“阿东, 你现在有病,你需要我帮你。”
阿东仿佛是压抑得太久,忽然激动起来:“你说帮我?妈还在生时,你有回来过吗?她半夜痛醒时,你在哪里?她满身屎尿时,你何曾出现过?你现在却回来说要帮我?!”
当母亲的慢性腿疾让她每夜痛醒、生活不能自理,而父亲不知道在哪里,弟弟也拍拍屁股远走美国。家庭中需要有人来承担一切的时候,长子阿东只能咬着牙顶上去。
母亲常常指着阿东的鼻子骂:“你跟你的混蛋爸爸一个样,都是没出息,不争气”。看到这里我便知道阿东更加走不开了,因为他不想承认自己跟父亲一样:
“我也很想学你一样,拍拍屁股就走,是我做不到而已,做不到像你一样扑街啊!”
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阿东辞掉了拥有大好前途的工作,还向朋友借了一笔钱。
当他的未婚妻劝他把母亲送到老人院,却被阿东一口拒绝,因为他不想重蹈父亲的覆辙,这是多么可怜的执着啊!
由于父亲的长期缺席,让他在潜意识中希望成为父母的“父母”,承担起巨大的压力和责任,直到把自己压垮。
阿东的妈妈生在一个有钱的家族,从小受父亲宠爱,年轻的时候很多爱慕者追求。
但自从当初跟了阿东的爸爸过来香港,日子便大不如前。因此常常大发脾气,乱摔东西,怨丈夫没出息,不争气。
长期充满负能量的家犹如臭水沟,赶走了丈夫,吓跑了弟弟阿俊,最终只剩下阿东一个人,辞掉工作,独自承担和照顾妈妈。
可是妈妈却丝毫不领情,依旧不改脾气,动不动便无故掌刮阿东,阿东愤怒地颤抖着,却不得不忍受母亲的暴行。
每次阿东回到家中,妈妈便疯狂传播负能量给儿子,说出来的话都有毒:
“我现在脚这么痛,这么辛苦,为什么都没有人来看我?”
“我当年就应该把你拿掉,都是因为你,拉着我的腿不让我走,我现在才过得这么折堕!”
“全部都是因为你!你跟你那个混蛋老爸一模一样!”
“你究竟是不是想弄死我才安心?!”
虽然有一次在儿子给母亲洗澡的时候,她意外地向阿东流露出自己的愧疚和歉意,可是很多时候,她都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和哀怨,说出那些让人听了刺心的话。
妈妈甚至通过烫伤保姆,故意制造事端,希望能够让弟弟阿俊从美国回来探望一下她,可是回来的永远只有阿东。
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让妈妈变得更加焦虑痛苦,于是越加把依赖都放在阿东身上。
然而,阿东默默承受的痛苦又可以跟谁说?身边谁可以理解到他?他找不到任何人可以倾诉,甚至连他的未婚妻,也同样不理解他为何执意要承担这份折磨的关系。
别说如何“独立做自己,又可以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为了母亲,阿东连工作都不要,女友也跑掉了,放弃原本明媚美好的生活,却换来各种无故的掌刮,和刺心的谩骂。
于是,在这股绵绵不尽的巨大压力下,患有躁郁症的阿东终于“失控”,在浴室错手杀害了母亲……
阿东曾对父亲说:“我跟你一样,我们都回不去了”。爸爸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彼此生疏的距离和自己内心的亏欠,而阿东似乎永远无法原谅,父亲对自己和对家庭造成的伤害。
然而在电影的后段 ,我们却“奇迹般”地看到,父子俩之间、甚至儿子和天堂的母亲之间,存在着一种难以解释的、没有缘由的「牵连」。
这种牵连,把在病情恶化边缘的阿东牢牢拉住,甚至让他得以在压抑的状态中,透上一口气。
父亲读书不多,对躁郁症更无了解,面对阿东日复一日的抑郁发作,父亲手足无措,纠结彷徨。他尝试参加互助小组倾诉,但那里的人都劝他把儿子送回精神病院,无谓连累自己或他人。
他怨恨自己的无能为力,独自跪在楼梯间痛哭。但最后他想通了:
“我活了大半辈子,什么都逃避,逃到追不回来。”
“如果再这样过下去,我想我会恨自己一辈子。”
“不是什么都可以判给别人做的。”
最终真正让他走向和解的,是来自于亲人之间的那种原始的、很深的牵连:
“做一个扑街很容易,但这是我的儿子。”
虽然躁郁症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治愈的,可能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是他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去接受和包容儿子,承担起作为一个父亲、家人的责任。
另一方面,阿东在经历了一系列来自社会、工作、和前任的打击后,陷入了抑郁循环发作的状态,卧床不起,以泪洗脸。
每每夜里,他都会想起自己杀害母亲的那个画面,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阿东没有办法原谅自己的过错,他一边怨恨母亲对自己的伤害,一边又憎恨自己未能完成母亲的“要求”和“愿望”。
在这段抑郁发作的日子里,所有人都因为阿东的反常而疏远他,只有住在隔离房间的小朋友,把他看作是和自己一样的正常人。每天晚上,小朋友都会隔着墙壁说故事开解他,直到有一晚,他听到《小王子》里的一段话:
“你爱的那朵花没有危险,她只是在另一个星球,过着她的生活,她不在你身边也一样可以得到幸福。”
那晚,阿东做了一个梦,母亲站在温暖和煦的花丛里,望向他,平静满足地微笑着。
仿佛寓意着阿东渐渐放下了这段在俗世里爱恨交织、纠缠不清的母子亲情,终于得到了内心的平和:
“纵使你曾经深深地伤害了我,但你始终是我的妈妈,我仍然希望你在另一个世界,可以过得好好的。”
另一方面,虽然父亲大海并不了解阿东,但在一起相处的这段时间里,他都一直陪伴着阿东,正如当初阿东独力照顾母亲一样,没有放弃他,让他的内心慢慢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天台上,小朋友问阿东:“为什么天台的花,无论怎么种都会枯死?”
阿东回答,“可能因为环境不够好吧。”
小朋友便接道,“那我们就将环境变好,变成适合它们生长就行啦。”
两人相视一笑。
我想,这一段是在回应“小王子与玫瑰花”的寓意,阿东开始领悟到,与家人的关系是需要自己主动去修复的,而不是任其弃之不理。
毕竟,家人与自己拥有着世上最深的「牵连」,所以也许真正的解脱并不是出走,而是回归:
于是,在片尾,导演给了观众一个美好的结局,曾经生疏隔阂的父子两人,终于在天台相拥和好。
隔着冬末的枯枝和初春的树芽,天空中有肆意飞翔的鹰。我想,这个长镜头寓意的是“重生”,以及“自由”。
电影最后一幕,阿东跟父亲说:“回家吧”,正呼应了这个寓意:
倘若家人有天也愿意觉悟,
请不要丢掉那份爱的“牵连”;
与他们和解,永远都不迟。
以上。
本回答由壹心理创作者| 洛希 提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心理公开课(id:yixinligongkaike)
欢迎点赞并关注「壹心理」头条号,也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区分享自己的想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