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愿意评论现在人所作的古体诗词,因为这样做很容易得罪人。民国之后写古体诗的,我只佩服一个人,这就是教员同志。教员的诗词,并不是因为华丽的词句,和严谨的格式以及平仄等等。因为无论多么华丽的格式,都是为了传情达意服务的。教员是大英雄,真正体现了“唯大英雄能本色”的古训。他写的诗词也好,都有浓烈的情感色彩,心里怎么想的,作品就怎么表达。也就是说,真正的好诗,你一定能读的懂。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优秀的古诗词,不用解释,一定能够明白个七八分。因此,评价一首诗词好不好,放在第一的条件一定是让人明白,作者是在说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如果是堆砌词藻,让人不知所云,就算是语言再华丽,平仄再合规,也算不得好作品。明白了这个前提,我们就可以看看易中天的这首词了。
《满江红》
揖别林泉,初醒处,悄然皓月。
莽原上,龙蛇出没,火光明灭。
牛尾羊头相继舞,秋江春岭从容越。
更娲皇炼石补天穹,风雷烈。
炎黄骨,蚩尤血;殷王斧,周王钺。
望河山万里,雾迷城堞。
烟雨苍茫寒漏永,枫林遍野彤云叠。
问祖先,我本自何来,须商榷。
没读过的朋友可以先读两遍,然后再想想看,易先生的词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凭心而论,我也读过几首唐诗宋词。但这首词我始终没读懂。比如第一句“揖别林泉,初醒处,悄然皓月”的主体是谁?是抒情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易先生自己吗?那所别之“林泉”又是何指?初醒处,又是哪里?“龙蛇出没,火光明灭"是心中景,还是眼前景。“牛尾羊头相继舞,秋江春岭从容越”的主体又是谁?都存在矛盾。因此,只有把”揖别林泉“的主体从作者身上挪开,放在历史上的先民身上,大约还是解释的通,于是,全篇所有内容,就变成对历史的回顾与感慨。于是,这个作品,可以冠一个篇名《咏史》,它从开篇”揖别林泉“的先民写起,从华夏文明的发韧到成形。到周代之后,就没写了。这首词全篇词藻的堆砌上,还是不错的。但是,最后一句:“问祖先,我本自何来,须商榷”中,透出些许历史虚无主义的味道来。堂堂中华文明五千年,我们有煌煌正史,来的明明白白。还要和谁去商榷?
这个作品虽然在词牌上用的是《满江红》,但是立意上,显然是受到教员《贺新郎。读史》的影响。我们把教员的原作搬过来,看看易中天的作品与之是否会有联系。结论大家自己拿。
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
东方白。
是不是感觉到历史的脉络写的清清楚楚,个人的观点写的明明白白的?是好是坏,大家自己评判。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下面我们再抄一首革命烈士秋瑾同一词牌的作品,大家再对比一下。
满江红·小住京华
【作者】秋瑾 【朝代】清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看到没有,有时间,有地点,有距离,有景物,有心情,有抱负,有表情,有动作。没有一个生辟字,没有一晦涩典,一切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用解释,绝对能看得懂。
我写到这儿,易中天的这个作品好不好,大家自己评判吧。任何感动不了人的作品,恐怕都很难说是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