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觉得吧,对于古文一定要用现代的语言简单明了表述,这样不管文化高低都能看懂、理解,这点很重要。
首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是孔子的名言,也是我们现在经常口头讲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对它的文字概念哪里都差不多,网络一搜索大把注解,大同小异,但从理解角度就因人而异了。
《论语正义》的注解是:"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意思就是考虑的不够远,让人忧虑的事慢慢就会靠近你(这里的“近”为动词,靠近的意思)。
其中《荀子·大略》也提到了对它的理解,说到:"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通俗意思是:做事之前就要计划好,有什么可能发生的事情想在前面,防微杜渐。
做足准备后如果出现预想的状况时,就可以从容的面对。如果没有做足预算,那么当出现突发情况时就措手不及了。
我个人理解的角度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是古老的谚语,充满哲理。它包含两层意思如下:
①就如《论语正义》讲的一样,做事情要做足评估、预算,做到未雨绸缪,看天气不对就提前带把伞。这样事情成功率就会大大增加,能规避很多风险。那么做足准备后,眼光要放的远些,看的多远就有机会做的多大。
②反过来理解,人有近忧(此理解为名词),不必远虑,意思是当下的事情都没做好,谈什么将来呢?目前温饱都没解决,你却想做第二个首富?都来不及远虑就死在近忧上了!尤其是现在的环境,只要创业过的朋友都会深有体会吧。
总的说,人做事要有高远的眼光,做好打算,杜绝“近忧”的靠近;再者既要有“远虑”也要解决“近忧”,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