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山村老师邀请。
也许,我并不需要考哈佛北大,只要快乐就好。并不是每个人都不能呆在角落里,因为角落里的花朵一样芬芳,我就是那个藏在角落里的人。
——这是孩子的心声,这是童真的流露。但这恰恰不是绝大多数为人之父母所希望的。
我们高举着素质教育的伟大旗帜,可惜只停留在嘴上。我们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深恶痛绝,唯分数是瞻却于行动上始终不渝地践行着。
我们常常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剥夺着孩子的自由;我们往往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威逼孩子远离自我。往小的方面说,运动后的孩子想喝一杯凉水,但我们只允许喝温开水,且会阐述一大堆理由,外加不住地絮絮叨叨——孩子最终妥协,不是懂得了喝温开水对身体有多少益处,而是实在不想再听我们的唠叨,急于以一饮而尽换来耳根的清净,内心的安宁。
往大里说,比如孩子的大学志愿,毕业后的工作种类,我们都会参与干涉,把原本清纯的志愿重度污染以世俗之气,把让高尚理想的事业追求充斥铜臭。孩子还未真正涉世,已被父母硬生生地推到染缸,何以有高洁之情怀,刚正不阿之气节,卓尔不群之雅度,特立独行之举止?
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听话男和乖乖女,我们最擅长的就是以谎言欺骗孩子。我们时时刻刻在为孩子计划时间,规划人生,唯独不去考虑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于是我们嘴上说着“孩子,快快做作业,做完作业你就自由了”,心里却早已盘算好“今天必须多练半小时钢琴了”;考试之前满口允诺考进前十奖金一千随便支配,可兑现的同时就带着花钱的去向和别乱花的嘱托,日后定会随时逼问孩子这笔款项的结余状况。
父母之爱的真谛不是当警察监控,将孩子囿于爱的牢笼,依照自身的翻版克隆;而是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一个生命鲜活地成长。
所以,孩子都是渴望放养的,希望在宽松、和谐、自然的环境中自由地成长。积极向上也好,争名逐利也罢,或追求佛系的释然,道家的自然,生命的悠然,这些都是极为正常的生命状态,正如那个一心想藏在世界的角落孤芳自赏的孩子,有什么错呢?
就我本身而言,我推崇放养,给足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释放其天性,让孩子在自我摸索中领悟生活,摆脱本我,矫正自我,最终超我。我们做父母的,只要站在孩子的人生边沿上,把握合适的度,加以适时地引导,让孩子在有一定边界和规矩的人生轨道上前行,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