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但能听懂人话,还能通过察言观色来洞察主人的情绪,而同样是驯化为宠物的动物,猫不但不会听人话,也不会看人脸色,甚至有时候主人想要去亲近一下还会招来一顿抓挠。
那么,猫是真的听不懂人话吗?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猫和狗谁更聪明?”以及“猫与狗的性格差异”这两个方面来找一下答案。
这也是一个存在着很大争议的问题,因为喜欢这两种动物的人数差不多,而这两种动物各自的“拥护者”都认为他们的拥护对象更聪明。不过,我们不能以喜好来定义动物的聪明与否,目前对于动物的聪明程度,通常会用到两个参考标准:第一是动物的记忆能力,第二是动物的神经元数量。
其中记忆能力分为短期和长期记忆,在这两方面上,猫和狗表现都比较的出色,因为猫只要去某一户人家偷吃过,不但第二天能准确的找到路线,即使隔很久,它们也能准确的找到这户人家。
而狗的表现也是如此,举个例子,小时候我养过一只大黄,后来大姑家盖了新房子,但是没钱盖院子里,所以需要一只看门很好的狗,于是我家的大黄就被借走了。
大姑家是在我们家邻村,当时我和父亲牵着大黄送去了大姑家,结果没想到当天的晚上大黄就挣脱了绳子跑了回来,可见它的短时间记忆是比较出色的。至于长期记忆,这一点通过它们认人就能看出来了,狗一生都会记得它的第一任主人。
因此,从记忆能力上看,猫和狗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们还是来对比一下它们的神经元数量吧。
动物的神经元数量与智商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因为神经元数量越多储存、分析信息的能力也就越强,我们举个例子,被认为是无脊椎动物智商“天花板”的章鱼神经元数量就明显比其他无脊椎动物多,有着多达5亿个,但是,它并不比大多数哺乳动物聪明,比如随便一种灵长类动物都有数十亿的神经元,人类的神经元数量更是达到了约100亿个(人类的神经元数量区间在80-150亿之间)。
从进化的角度看,神经元数量越多也就意味着物种需要更多神经元的处理信息,这种动物也就表现得越聪明。
早在2017年,Vanderbilt大学心理学和生物科学副教授Suzana Herculano-Houzel及其研究团队就利用一种新的神经解剖学方法对家猫、家犬、雪貂、浣熊等8种哺乳动物的神经元数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发现在神经元数量上家犬以5.3亿个的数量远超家猫的2.5亿个。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狗比猫的体型大,神经元数量更多不是正常的吗?其实,并不是体型越大神经元数量越多,举个例子,在这次研究的8种动物中,棕熊的体型最大,但是它的神经元数量与猫差不多。
Suzana Herculano-Houzel教授表示:神经元的绝对数量,决定了动物内心精神状态的丰富程度,也决定了它们对事件预判和解决能力的强弱。而狗的神经元数量是猫的2倍还要多,在它们记忆能力表现都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我个人倾向于神经元数量更多的狗要比猫更聪明一些。
首先,我认为狗能听懂人话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训练形成的,这种训练的方法也很简单,我们让它们干什么,直到它们干对了,用摸头或者奖励食物的方法来表扬它,久而久之,在狗的脑海中就能形成关于一些指令的记忆,当我们再说这些指令时,它们就能准确的做出来了,所以,确切的说狗不是能听懂人话,是经过训练后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
而猫就不同了,人们从未给它们过这种训练,而且即使人强行的给训练,猫也不会听人的话,这就与狗和猫的驯化程度有关了,从整体上看,狗的驯化要比猫更加的彻底,这是因为狗从狼驯化而来,在驯化的过程中,狗对淀粉的消化能力变强,同时野外生存的能力变弱,一旦被抛弃,它们即使能活,也是在人类居住地内流浪,所以,它们慢慢的就越来越依托于人类。
但是,猫的就不一样了,它的驯化是因为农耕时代时,老鼠大量地向人类的居住地内迁徙,作为老鼠的天敌,一些猫跟随老鼠来到了这里。当人发现猫的灭鼠能力后,会主动地投喂,让它们在自己的住所内休息,这样慢慢形成了驯化关系。
在猫被驯化后,它依然过着散养的生活,食物主要靠自己捕猎,这与野猫的习性几乎差不多,所以猫的野性和生存能力都要比狗强很多,这导致了猫不会过度的依赖人,从而因为依赖去讨好人,所以它们不会去迎合人的需求,包括人为的想要它们学会一些口令,它们本能的都是拒绝的,自然就不会听懂人话了。
从科学的角度上看,狗比猫要聪明一些,但是这并不是狗能听懂人话,猫却听不懂的主要原因,这种差异的产生与狗和猫的驯化程度关系最大,狗改变了食物构成,退化了捕猎能力,过分的依赖于人,所以它们不但会接受人的指令训练,还在漫长的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察言观色。
但是,猫长期的半散养状态,让它们的捕猎能力依然没有退化,所以它们自然也不会讨好人,去学习指令和察言观色了。
不过,如今已经很少会用猫去抓老鼠了,尤其是城市里的宠物猫,它们的野性逐渐地退化,野外生存能力也在急剧的下降,所以,未来想要猫听懂人话还是有可能的,等到它们像狗那样依赖人生存的时候,它就得学,而且还得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