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外,约200多名穷苦百姓拿着砍刀、斧子之类的利器来到这里分食几头大象。
这些大象是从国家公园里“逃”出去的,通常情况下,公园会选择将外逃的动物赶回到公园里,但如果无法赶回动物,为了避免影响附近的人们,就会选择射杀大象。
这些大象外逃后,护林员也尝试将大象赶回公园,但是,贫苦的老百姓挡住了大象返回公园的路,无奈之下,护林员只好射杀大象。
当地人实在是太穷了,有些人家里已经没有食物了,还有人家好久没吃过肉了,在大象还没有被射杀的时候,当地的百姓就已经携带砍刀和匕首在旁边等待,大象刚死,人们就一涌而上,将大象肉分割殆尽。
非洲地区以大象肉为食并不是孤例,拥有大象数量最多的博茨瓦纳,还考虑过允许猎杀大象,将大象肉当作食用肉使用。甚至还有一些地方,特色餐厅里公然售卖大象肉。
从这可以看出,人类其实是吃大象肉的,而且一头大象可供多人食用。从产肉量上来看,一头成年猪在200-500斤左右(出栏重量),而一头成年非洲象,达到了5-10吨,亚洲象达到了2.5-5吨,产肉量可比猪高多了。
可奇怪的是,人类并未驯化大象当作肉类来源,这究竟是为啥呢?
大象不能驯化成产肉动物,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有2条:
大象虽然是植食动物,但它食量惊人,每天吃饭时间长达16-18个小时,进食时间占据了它们绝大多数日常,所以我们看到它时,不是在进食,就是在进食的路上。
一头成年非洲象,每天大概要进食300斤-400斤的植物,同时还要喝90升的水。大象虽然食量惊人,但是它的消化能力并不强,只有40%的食物会被吸收,还有60%的食物会直接经过大象的肠道,然后被排到外界。
相比于大象而言,牛对食物的消化利用率就高多了。
牛有四个胃部,分别是瘤胃、瓣胃、网胃和皱胃,牛属于反刍动物,食物到达胃部之后,会留在瘤胃中,瘤胃中生活着许多微生物,微生物会帮助分解植物,难以分解的植物还能够反刍到口腔内,牛还可以再次咀嚼。
经过4个胃部的消化和吸收后,植物中的营养物质大多被消耗殆尽,牛对食物的利用效率要远高于大象。
猪的消化能力也非常强,现如今有些品种可以做到肉饲比3:1,也就是吃3斤食物,可以长1斤肉。
同样都是植食动物,但因为对食物的消化利用能力不同,也让大象和牛、猪等家畜的饲养成本不同,大象虽然产肉量是猪的好几倍,但它对食物的消耗量却是猪的好几百倍多倍,相比之下,饲养猪更划算。
人类饲养的动物,不可能每次都从野外抓幼崽饲养,一定要实现人工繁殖后代。
可大象是在不是一个好牲畜,因为它的童年实在是太长了。大象需要10-15年才能性成熟,交配成功之后还要怀孕22个月,才能生产后代,而且一胎只有一仔。
猪就简单多了,肉猪甚至6-10个月就能出栏,5、6个月就达到性成熟,巅峰时期的母猪甚至能一年产2胎,每胎4-12头,繁殖能力非常快。
相比而言,投入同样的时间和精力,猪已经能生好几窝了,而大象还没有性成熟,非常不划算。
相比之下,让大象作为一种产肉动物,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卖肉”都资不抵债,所以没人愿意饲养大象,用于提供肉类。
非洲地区人们虽然吃大象肉,但这些大象都是野生大象。人类虽然饲养大象,但主要是动物园和马戏团饲养。
在新时期时代时,人类开始驯化动植物,现如今的家禽家畜,绝大多数都是在那个时候被人类驯化的。
科学家总结来看,能够被人类驯化的动物,其实并不多,因为能够被人类驯化的动物,都需要同时满足6点:
太过于凶残的动物,会威胁到人类和家畜的安全,比如:河马,河马虽然也是植食动物,但它攻击性非常强,人类并不是它的对手。
能够被驯化的动物不能太挑食,最好能够以农业副产品为食,比如:猪可以吃麦麸,谷糠,牛可以吃玉米秸秆。像大熊猫这样的挑食怪,只吃竹子,并且吃的还贼多,拉的也贼多的动物,饲养成本就很高,国外甚至有动物园因为养不起大熊猫而退货。
这一点其实很重要,交配虽然是动物的本能,但是人工环境下,动物繁殖意愿较弱,比如:大熊猫,科学家用了很多年,才让它们实现人工环境下繁殖后代。
人类能够为动物提供的生活场地有限,如果某种动物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它们就会因领地问题而爆发冲突,造成牲畜非死即伤,对农场主而言非常不划算。
林麝的胆子就非常小,遇到人类之后会四处逃窜,在逃窜的过程中可能会伤人。虽然目前已经有人开始小规模饲养林麝,只是因为它的胆子实在是太小了,难以推广开。
生长周期越长,回本速度就越慢,对于农场主而言,非常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