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自序中说:“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帐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录》。“这反映了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和心境。
靖康元年,金兵攻古汴京,宋徽宗和宋饮宗父子二人一同被俘虏而去,北宋朝庭覆亡,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靖康之乱"给中原百姓带来惨重的灾难,也给北宋朝臣及广大文士造成了沉痛的精神和心理创伤,国耻与家恨深入骨髓。在南宋朝庭偏安于临安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逃到江南的文士无不对北宋后期的太平盛世充满深切怀念。作者通过撰写这部专著,全面回忆东京的繁华景象。此书正是在南宋初年江南士人普遍存在着浓厚怀旧思潮的背景下问世的。
《东京梦华录》从各个方面记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详细情况。
比如在《防火》一节中写道:
每条街巷,隔三百多步就有一处消防兵士的值班房屋,配有消防兵士五人,夜间要进行巡逻,负责应对各处报警的救火事宜。还在较高的地方用砖建一座望火楼,楼上有人值勤,向远处眺望。楼下有公房数间,驻守消防兵士一百多人,并存放有救火的各种器材和工具,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每遇有失火的地方,就有骑兵飞马报告,于是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等各部门各自带领兵士汲水将火扑灭,不需要动用百姓人力。(此为译文)
全书都是这样详细的记述,这些内容,涉及京城地理、礼仪制度、经济状况、商业贸易、社会风习等各个领域,为了解北宋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由于《东京梦华录》一书内容丰富、翔实,因而问世之后影响甚大。
后世不少著作中涉及北宋时期的礼仪制度、节令习俗及伎艺表演的内容,常见引用《东京梦华录》。
当今学者在研究戏曲史、文化史、民俗史乃至烹饪史等时,引用《东京梦华录》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尤其是关于北宋末年都城汴京的勾栏瓦肆中的说唱艺术、杂剧与杂技杂耍表演等情形,《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述是唯一可以利用的资料。
从后世引录引用的情形来看,《东京梦华录》具有特别珍贵的文献价值,因而具有经典性的传世意义。
《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名为孟元老,他早年曾在繁华的汴京生活,"靖康之难"后南迁,《东京梦华录》是其对在汴京生活时所见所闻的追忆。没有梦说的内容,是完全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