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阅读质量,因人而异,博览群书,欲速不达一一精读的精,就作家说,很早批判过兴办中央文学研究所前辈作家丁玲“一本书主义”、李又然“一句话主义”;前者,丁玲从未承认过、实践过“一本书主义”,后者,李又然既承认也实践“一句话主义”,一个作家一生只写一句话⋯⋯百转千回,千言万语,要读懂、找到那一句话,即,所谓阅读质量。从版本入手,可以免除当下图书出版全集不全及选集复选集的狭隘与雾霾。以作家某一文章名作为书名,是抓住那一句话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本年内署名由李则蓝改回称李又然的散文集《国际家书》上海文化工作社增订本沪初版(1949年10月)出版发行。继2009年4月23日辑注者购买到《国际家书》吉林书店初版本(1948年11月)真版原件之后,2009年5月29日辑注者又从孔夫子旧书网上获得喜讯,《国际家书》上海文化工作社增订本沪初版(1949年10月)真版原件露面,与卖家105元成交,再加上5元邮资,一星期内即收到货,品相尚好,亦无残缺:书上多处盖有“市立同济中学图书室·上海市”紫色印椭圆章,与《国际家书》吉林书店初版本(1948年11月)的增删对比,已由作者在《前记》中写明确了,而此版本的作者《后记》是由初版本的作者《后记》略加删改而来。
《国际家书》上海文化工作社增订本沪初版(1949年10月)、《国际家书》上海文化工作社增订本沪再版(1951年2月),辑注者把这两个版本的真版原件进行比较,封面设计完全不同,内文页码完全一致,为铅印汉字竖排版;倒是使辑注者体会到,凡有的会更有,没有的总难有——《国际家书》第三个版本的真版原件即上海文化工作社增订本沪再版(1951年2月),辑注者在最早获得之后,得到第一个版本(1948年11月)以及第二个版本(1949年10月)的真版原件之前,2008年6月20日,仅以29元书款加5元邮资,交易于孔夫子旧书网上,从藏书印上看,属本溪市师范学校图书馆藏。
李又然创作的《国际家书》一文是赞美和推介世界语的,既是一篇散文,还是一首散文诗,全文载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2年2月26日第四版);后作为书名,全文被收集于散文集《国际家书·初版本》(吉林书店1948年11月2日第一版)、《国际家书·增订本》(上海文化工作社1949年10月沪初版、1951年2月沪再版)、《李又然散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4月第一版)。李又然散文集《伟大的安慰者》(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牌作家出版社1955年3月第一版)为什么没收入?这是考虑斯大林不喜欢世界语才撤掉的。
而《吉普车》呢,李又然散文集《国际家书》吉林书店初版本(1948年11月)却没有编入?这是考虑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在东北全境获得胜利,而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将在中国问题上作出新选择。也可以说,由于时局的瞬息万变,《国际家书》吉林书店1948年11月初版本与上海文化工作社增订本1949年10月沪初版、1951年2月沪再版,在篇目上多有调整。读一个版本,读不到全貌,初版本和增订本都读最好。例如,初版本中读不到李又然散文名篇《精读习惯与集体精神》《吉普车》《〈长流文库〉的缘起》。查找和阅读都方便。
《国际家书》增订本沪初版版权页
工作文丛
国际家书
著作者 李又然
发行者 韦秋琛
发行所 文化工作社
上海北京路713弄502号二楼
分销处 联合书店
上海·北京·汉口·广州
版权所有 不准翻印
1949年10月沪初版
【岁028】
联营编号⑧
《国际家书》增订本沪再版版权页
文化工作社·工作文丛
国际家书
著作者 李又然
发行者 韦秋琛
发行所 文化工作社
上海北京路713弄502号二楼
分销处 联合书店
上海·北京·汉口·广州
版权所有 不准翻印
1949年10月沪初版
1951年2月沪再版
编号【岁028】印数1001—3000
联营编号⑧
工作文丛 基价7.00
国际家书
文献类型:专著
责 任 者: 李又然
出版、发行者:文化工作社
出版发行时间:1951
来源数据库:馆藏中文资源
分享到: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所有责任者:李又然著
出版、发行地:上海
关 键 词:散文---中国---现代---选集
语 种:Chinese 汉语
分 类:中图分类:I266 国外其他分类:848
丛编题名:工作文丛
载体形态:181页
版本说明:2版
国际家书1951版 馆藏信息
位 置 提供服务显示地图
天津图书馆提供文档递送服务.
安徽省图书馆 提供文档递送服务.
与冼星海二人被选为妇孺模范受到中央表彰
宛如“握手”这一个国际礼节,世界语早已远近流行于世界各国,以至各国的每一个都市,每一个村落。
有春天的地方,都生长花草,散发香气;有声音的地方,都发展世界语,传播真理。
全地球最年青的小邮差,也送过世界语的信和明信片。这是国际家书,从那地名不见于地图上的远方寄来,受信人夹在画册和乐谱里珍藏的。
恰似科学削弱上帝权威,提高了人类的尊严,世界语国际通讯,日甚一日,增强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亲密团结。
世界语将越来越多的产生出“原作”,仿佛繁星涌现,朗照天上与人间,来丰富世界文学宝库。
有人用世界语旅行各国。有的国家没有朋友去海边迎接他——那是没有海的国家。
某些不读世界语的人,担心世界语的书不够读。读世界语的也担心:时间不够读。……与我们担心同时,全天下有许多人用世界语在翻译,在著述,在创作;夜深了,星落了,鸡报晓了,黎明使灯光变得淡黄而困乏了,还在工作。⋯⋯祝福劳动的不眠者们!太阳在旋转中体味运动的喜悦;工作本身即是工作报酬。
老实的同志坚决“主张”世界语书太少。他忘记了我们今日此地,什么都缺乏,除了斗争的欢乐以及胜利的把握。我们是被封锁着的。我们又自己封锁自己:怀疑应该被信任的东西。
不学新文字是国内文盲;
不学世界语是国际文盲。
各国吾语同志们,以国际志愿军的壮丽的心情,遥向东方默祝淹没在血的水灾里的古中国,要它新生起来,从中国寄去的世界语的书报、杂志、信札上,各自用本国的文字语言,翻译宣扬开去我们的艰苦和英武,普遍的激起他们本国人士对中国的诚心的关切,如此普遍,犹似他们本国的风,吹遍他们本国的每一家的门,如此诚心,盼望好天气那样,无日不愿中国胜利。
我们不说谁学世界语心胸都开阔。这语文是珠玉;可惜的是,人类的心胸还并不都是珠玉匣。心肠坏的人利用世界语的崇高说假话,如同发条乱的钟,利用时间的沉默,瞎敲钟点来骗人。可是一般的说,讲世界语总是使人提高变大。
它真是一座桥,伸展到彷徨于空漠的“人道主义”以及“大同思想”等等之彼岸的,无数的正直的人们的足底下,引导他们走进真正的革命队伍中来了。
从那小小的还被母乳所湿润的,圣洁的奶花香的嘴唇上,必有一日,也将听得见用世界语呀呀学语的声音了。
1942年2月26日,于延安
新印出的一些书,我还没有读过散文集。我喜欢读散文。近几天我读到一本好的散文集,这是李则蓝的《国际家书》。不只是散文,还是散文诗。
李则蓝的文章,有他自己的风格。作者自己说他的文字“艰涩”,他今后在表现上努力的目标是“深入浅出,平易近人”。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字,自有它的美,比如什么人都可以读得懂。但李则蓝的文字并不艰涩,我反而爱它的流利。然而,倘从作者的文字中要求完整、均衡、结构精致,那往往不能满足你。作者不是早期的何其芳。但这不是说写那样的文章少才能——《勇敢是平安》出于同一作者之手。李则蓝文如其人——热情洋溢。他每一篇文字都不是在平静恬适的心境之下产生的;而是在他非得写不可的时候产生的,是在他觉得非得用笔作战不可的时候产生的。笔如战士的枪,射击目的是阶级敌人。作者文章如喷泉,水星四射。他要把胸中所有都倾泻而尽。看他写道:“几小时写完的东西,必须付出写完以前的一生心血”。因为“你写它又真想写好它,就都得拿全世界古往今来一切体力和脑力劳动者的血汗来牺牲”。作者的写作态度是如此严肃。作者的笔蘸着自己的血写诗。他要每个字都对人民有益处;对人民越有益处,打击在敌人身上就越是致命。没有比作者的文字更能表现热烈的爱憎。我说“文如其人”,道理在这里。这时候——作者冷静不下来,他要他的每个字都好比五吨重量的炮弹,他要把什么都拿出来。
就这样造成了作者的独特的风格。——这当然不等于说其他写文章的人都不如李则蓝那样的爱劳动人民,那样的恨阶级敌人。是说表现方法和表现力因人而不同。
我们喜欢读《伟大的安慰者》——纪念那个海洋一样宽阔,春风一样温暖,太阳一样光明,山峰一样崇高的罗曼·罗兰先生的文字。它给我们更雄厚的战斗力。我们也喜欢读《给弟妹们》那样可爱——和弟弟妹妹们可爱的散文诗。这使我想起作者没有收入这册子里的一篇纪念儿童节的小诗。它使我这早已不是儿童的人也爱读。好作品——只要作者不辜负古往今来劳动人民牺牲的血汗,笔蘸一生心血而写出,那就人人爱读。李则蓝灵魂纯洁,因此他爱孩子。比任何爱孩子的人都爱。忘记是谁说过:人到革命队伍里就年青了。完完全全是真的。因为人一和真理站在一道,为它战斗而看见它胜利,就每一分钟都快乐,每一分钟都充满希望,快乐和希望使人年青。李则蓝当然不例外。他一天比一天年青。为孩子,为青少年,他将写出更美好的诗文。
李则蓝的文章是年青的:(这当然不是说“幼稚”。)朝气蓬勃,新鲜丰满,健康美丽,光彩四射。
比文体之美更美的,应该也必须是高度思想原则。不管你使用怎样的文体,组成文章的每字、每句、每行,甚至每个标点,都要是为人民事业有好处。作家拿起笔以前,应该深深思索,写什么和如何写才会对人民事业有最大的好处。革命作家写《雨》这题目的散文,写《闪电》这题目的散文,也必然和里尔克之类的不同。里尔克的文章和文体都美;但他是为自己写、自己读的纯粹个人主义。而革命作家一切为人民。——这是真正的美。形式和内容的美相互辉映得相得益彰,达到更高的美。李则蓝说:“一切对人民群众有害的就是假的、坏的、丑的。”天仙般美女,但她如果是特务,这便是最丑之丑。我们美学观的基础是——人民。
一本书的写作者,一本书的爱读者,都希望这书不是只有一个人读它一万遍,而是希望千万人每人读一遍,或者每人读十遍。
我“从自己住的河边出发”,写这读过《国际家书》的感想。为的在这本印出书来不算少的出版界,在这既没有人说好也没有人说坏的读书界里,用这小小声音,破破寂寞,像把一个小石子抛进平静湖水中。但我写的不是批评,只愿叫人们知道有这么一个作家写了这么一本书,印出了这么一本书,而这本书值得读,特别青少年应该读。作者的热情应该得到回响。我有感想我有责任写出它。至于批评,则有待于批评家。
相关链接:
《哈尔滨日报》第一版报眼儿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一月五日、六日、七日
(1949年1月5日、6日、7日)
李则蓝著
国际家书
(散文集)
革命、文化生活的精微体验
给同代者亲切叮咛
给幼小者广大热爱
吉林书店出版
各大书店经售
[李则蓝为李又然在东北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化名;李则蓝著《国际家书》为散文集,1948年在吉林书店刊行。与李克异写的这篇文章同时间在《哈尔滨日报·副刊·书报评介》(1948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卅一日)发表的还有一则不知道是哪位作家专为《国际家书》写的图书广告(辑注者推测这应该出自李克异手笔),在《哈尔滨日报》报眼儿处刊登,如此位置发布又连续刊登三天在今日似乎已绝无可能,经济类广告已全面覆盖了文化类广告。而在当年,这则图书广告的原创样式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