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全称为《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的楷书代表作品,是欧体风格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备受后世书家推崇的一本字帖。欧阳询本人被《宣和书谱》称为“翰墨之冠”,《九成宫醴泉铭》也被称为“天下第一正书”,可见,欧阳询和《九成宫醴泉铭》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欧阳询晚年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总体来说,《九成宫醴泉铭》的特点是笔法精到,每个笔画都能做到精致如画,而结构的险峻刻厉,挺拔刚健同时有刚中带柔的特点是最为人所称道的,在章法布局上,欧体与颜体相较起来,字体大小合适,排列有序,再加上笔法和结构的优势,使得《九成宫醴泉铭》有着“如武库矛戟,雄剑欲飞”的凌厉感觉。
也正因为《九成宫醴泉铭》有了这许多的特点,有人说“学《九成宫》十个有九个都是不成功”这虽然看似是一句玩笑话,但是却也是事实。
很早就有人说,颜体学不好就容易呆滞,柳体学不好就容易松散,赵体学不好就容易圆滑,而欧体学不好则容易僵死。
有人甚至说清代大书家和理论家黄自元也把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写“死”了,而欧阳询写的《九成宫》则没有“死”的成分。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从笔法,结构到章法都是十分精到,没有死滞成分的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为什么没有“死”的成分,以及后学者为什么容易把欧体写“死”了。
欧阳询在书法史上是一位艺综南北的书法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又学王献之,又参合了六朝北派书法余韵,并且从《董美人墓志》中也可以找到欧体书法的滥觞。
这样兼容南北书体,博采各家之长,随运变化,融会贯通,才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甚至可以在欧阳询的书法里找到很多隶书的笔意,显得活泼俏皮,综合各种因素,欧阳询的书法自然没有“死”的成分,而尽是无限的风光。
再看后世学习欧阳询书法者,把欧阳询奉为圭臬,从一点一画开始学习欧阳询楷书,由于没有欧阳询艺综南北的能力和欧阳询的书法环境和阅历,机械模仿出来的字确实显得有些呆板死滞而没有欧体原本的刚直中有柔和,挺拔中有秀丽的特点。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艺综南北的集大成者
所以说,并不是欧阳询的书法本身显得“死”,而是后世学者把欧体学“死”了,就像赵体一样,赵体本身并不圆滑,而是学的人学艺不精,把赵体写圆滑了,从而认定赵体字就是圆滑的,这种判断对于欧体和赵体来说都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平的。
人们往往有一种“认祖归宗”的意识,有人说黄自元把欧体写“死”了,更有人说学欧体学得最神似的姚孟起也没有欧体的神采,其实这些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当你真正接触到了欧阳询书法,你就会真正明白黄自元和姚孟起的高度也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所以,我认为学习任何书法学不好都容易出现僵死呆板的毛病,尤其是楷书,尤其是欧阳询这种险峻刻厉,刚直矫健挺拔有力的楷书。
那么有没有好一点的办法,打破“学习《九成宫》十个有九个不成功”的说法呢?怎样把欧体写得活起来呢?我想是有的。
我认为首先我们在学习欧体《九成宫醴泉铭》的时候,不应该直接从原帖入手,且不说选帖本就风化剥落得厉害,就是清晰的原帖恐怕初学者也驾驭不了。
当代著名书法家田蕴章先生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个人的经验,我认为值得借鉴。那就是不直接学习欧阳询,而是学习后世者临习《九成宫醴泉铭》的范本,从低要求进而追求高目标,层层推进,直到学习欧阳询原帖,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行之有效的办法。
后世学欧者林则徐,王维贤写的欧楷,可供学习者借鉴学习
我们前面说了,欧体的这种风格其实很容易会因为学习不当而显得僵化呆滞,所以还有一个很必要也是很重要的办法就是临后人学习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墨迹,也就是所谓的“透过刀痕见笔痕”,因为碑刻的拓片总有一种刚硬的感觉,若是不临墨迹本,自然很容易会因为追求碑刻效果而把字写得死板而没有生气。
还有一个办法很关键,那就是在学习《九成宫》的时候应该同时学习行草书,启功先生说“楷书要当行书写”,我想这句论断是对的,看启功先生的书法,虽然笔画纤细,多直来直去,但是毫无死板之感。那是因为启功先生在学习柳公权等人的楷书作为基本之后,一直在赵体行书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欧体楷书和赵体行书可谓是绝好的搭配,二者搭配可以有效地解决写欧体死滞呆板的毛病
欧体楷书与赵体行书可谓是“一柔一刚”,而且当代很多书法家认为当代书法的审美很大程度上接近于“欧底赵面”,也就是用欧体作为底子,而用赵体行书作为门面,这样自然能表现出“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秀外慧中,挺秀双融”的书法特点,临习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也就能在最大程度上摆脱“死”的束缚了。
所以,如此看来,学欧体学不好或者不得法,确实容易出现“死板”的情况,但这并不是欧体楷书本身的缺憾,我们应该从自身的学习多找原因,进而改进学习方向或者方法,就像有人说赵孟頫书法柔媚,其实是自己没有学到精髓而显得柔媚,并不是赵孟頫书法本身就有柔媚之感!
感谢关注存希斋书法!欢迎大家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