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培养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和锻炼;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可以说,体育与健康是一个人生存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保障,必须保证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育。
一是思想教育。当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身体素质差,不喜欢体育运动,学校、老师要精心准备一堂体育思想教育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生理学、心理学、甚至中高考等方面,利用理论教育、正反面素材阐述体育课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上好体育课是对自己的身体和前途负责,是对国家和社会负责,不要让他们把体育课作为一个思想包袱。
二是兴趣带动。体育课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理论教育、技能训练、事例展示、个人竞技、团队合作互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内容,可以辅之以一些趣味性的项目、事例展示与分析,切忌上成单调乏味的理论课、跑步课,以免学生一上体育课就烦、就躲。
三是成绩激励。好成绩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体育课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有序培养学生的体质、体育技能、意志品质等。老师要给每个学生都制定中长期训练目标,授课时做到课程的系统性、衔接性,让学生一段时间后体验到明显的变化,看到实实在在的成绩。如此,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是纪律保障。开展任何集体活动必须有严明的纪律作保障。何况,体育课涉及到体能训练、意志力培养,学生容易思想懈怠,光靠兴趣是不行的,必须严明课堂纪律。对于逃避体育课、不认真完成课堂任务的学生,必须有相应批评和处罚措施,直至影响其相关学业水平认定。不然,一旦让学生把违犯体育课纪律视为儿戏,就难以保证教学秩序了。
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课关乎学生健康,关乎民族素质,关乎国家未来,必须坚持思想教育、系统训练、纪律保障有机结合,让学生愿意学习、喜欢学习并坚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