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沪剧的发展很不好,或者,为了安慰广大的沪剧行业从业人员,按媒体上的说法是,不容乐观。
沪剧是地方剧种,那么肯定就是语言上的限制,只能局限在有限的区域范围,要向非沪语地区发展,几乎就是不可能的,沪剧从业人员再有雄心壮志,也不敢有这样的远大理想的,单单说上海本地,现在沪剧的发展也是很艰难,也是因为语言的关系,也是因为时代的发展,上海社会人员的变化。
我是土生土长的浦东金桥本地人,我们小时候,广播里,田头的大喇叭里,播的多的就是沪剧、滑稽戏、独角戏、上海说唱、浦东说书这一类,耳熟能详,一方水土,在这样的环境里,会不喜欢这些充满了乡音的曲艺的么?我还真就是从小就很喜欢听沪剧,我们本地人,父母辈的,更是痴迷于沪剧。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怎样,在我们以前农村老家这一个区域本地人,喜欢越剧的也有,很少很少,喜欢听京剧的更是几乎没有。
我们那时候还属于川沙县,文艺之乡嘛,群众文艺开展得很火热,也成绩斐然,那时候川沙沪剧团的演员,功夫也很深的,水准不比大剧团的演员差,剧团到过我们金桥演出过,大家一致好评呢,好像剧目叫做《劲风疾草》。再扯一个远的,村里人说,沪剧演员沈仁伟,就是《阿必大》里演阿哥的,村里的某户人家和他是亲戚额,还不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那种硬攀的亲眷,而是真的是亲戚,所以,村里人都觉得有种是自家人的亲切感。
当年,还有“沪剧下乡”,到农村,到田头,到老百姓当中去。丁是娥、邵滨孙、解洪元这些在百姓心目中如雷贯耳的沪剧名家,都没有架子,把自己当做普通人,为农村百姓演唱。别说德艺双馨了,这样的沪剧演员,老百姓会不喜欢?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发展,更多的文艺形式也涌现,年轻人也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像电竞、潮玩、盲盒,我是完全没有兴趣,但是年轻人就是痴迷。
都知道上海的外来人员多,也都知道很多学校机关里,出条例不允许说上海话。尤其是幼儿园、小学校里,都要求说普通话。而后,都说这一辈的年轻人,都不会说上海话的了,能说的,也都是洋泾浜上海话。专家已经提出要在幼儿园里教上海话了。马莉莉对记者说过,他们沪剧院招生,都招不到上海话说得标准的小孩。
这样的语言环境。也够艰难的。
当年,孙徐春、茅善玉、徐俊他们带起过一阵偶像风,捋获了不少年轻观众听众。现在,当年唱滑稽戏不红的徐祥也转行沪剧了,也许也能吸引一批年轻观众的吧。
前几天,陈蓉主持的《侬是上海人哇》,出的题目是在上海是沪剧还是越剧更受欢迎,答题的是赵志刚,他说话很实在,身为越剧演员的他选了“越剧”,而答案,要取决于现场的100位观众的选择,看他们是选择“越剧”还是“沪剧”。
结果,现场观众选“越剧”的居多。
这是在上海,上海人。
这就是当下沪剧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