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在小学阶段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果孩子在以前的学习中成绩较优秀,现在提升成绩,就叫“查缺”;如果孩子以前成绩不理想,现在要提升成绩,则属于“补漏”。
这里重点说说如何给孩子“补漏”。
七册数学教材整体内容分布:
(一)数与代数
1.大数的认识
2.三位数乘两位数
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注: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原来安排在教材第六册,现在因为整个计算的要求降低,又加入了许多新的内容,所以计算内容后移。
(二)空间与图形
1.角的度量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注:原来角的度量、垂直与平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共同安排在第八册,现在把三角形单独放在第八册教学,其余内容提前教学。
(三)统计
(四)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广角
(五)综合应用
1.1亿有多大
2.你寄过贺卡吗?
现行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突出了数感和数概念培养,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强调的了对学生综合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在足够的空间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思考能力。
1.分析“差”的原因
分析、找准原因,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一方面是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了解其学习困惑所在,进行分析;
一方面可以通过与老师的沟通,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并请教老师,家长可以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然后根据综合信息,制定相应的帮助和辅导策略,这块工作可以由家长独自来完成。
2.培养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孩子数学成绩不太理想,首先要做的就是激趣。
数学重在一个“数”字,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结合生活体验,从这个“数”入手。比如,在“大数的认知”这一节,为让孩子充分体会“亿”的概念,可结合“综合应用”中“1亿有多大”的环节,设计一个亲子活动:
问孩子:“听说,一个大人三餐都吃饭,至少要吃500克大米。你知道500克大米有多少粒吗?”(天天都在吃饭,可谁会关注每天吃多少粒米呢?一下子就引起孩子的好奇。)
孩子肯定不知道,那就对孩子说:"其实我也不知道。但今天我们可以一起来算一算,你愿意吗?"孩子定欣然应允。
分工操作,孩子负责测量,父(母)负责记录。拿出事先备好的500克大米,一个小杯子,一个小天平(或其它的计量工具)。让孩子用小杯子,先装满一小杯米,数出一杯米所包含米粒的数量,再看500克能装几杯,最后算出总的颗粒数量。经测量,一般500克大米大约有16000粒。
这时孩子会想,原来人一天要吃这么多粒米啊!趁孩子兴趣未消,再问:一天吃掉16000粒米,那一亿粒米,能吃多少天?多少年呢?然后让孩子进行计算:100000000/16000=6250(天);6250/365=17(年)。
告诉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前,你至少要吃掉1亿粒米,这么多的粮食,农民伯伯要用多少时间,要流多少汗水啊!
这样,通过亲子合作的过程,既培养了孩子对“数”的感知和兴趣,也能培养孩子节约粮食的意识。一旦孩子带着感知和兴趣投入学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习惯成自然!一旦良好的习惯形成,以后学习就基本不用家长操过多的心了,但在习惯形成前,辛苦家长是少不了的。
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总结,这三个都是搞好学习的基本习惯,相信家长都明白,前两个就不一一赘述了,重点说说“课后总结”。
解答数学问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题时,要引导孩子,在解决每一道练习题后,都要总结解题规律:
(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与基本图形?
(3)本题你是怎样观察、联想、变换来实现转化的?
(4)解本题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5)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在那里?
(6)你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其中哪一种最优?那种解法是特殊技巧?
总结解题规律,在前期需要花较多的时间,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旦孩子养成了这种习惯,学习将不再是问题。
4.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
说到专注力,就不得不说到注意观察力。
我们经常听到孩子这样说:“哎呀,我又粗心大意了,把题看错了!”“这道题我本来是会做的,如果再给我一点时间一定能做出来!”听到这些话时,很多家长都不会引起重视,真的以为,孩子不是不会做,只是粗心大意而已,以后注意点就行了。
其实,这不是孩子粗心大意,也不是孩子时间不够,根本的原因在于孩子基础不扎实,审题不深入,提炼文字信息的能力不足造成的。这些问题,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但不及时纠正,将对孩子造成深远的影响。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在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家长可以这样做:
一是陪孩子再学教材,把书上的例题、分析吃透,夯实基础;
二是让孩子多作一些基础运算,在练习中培养孩子做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三是陪孩子一起读题,审题,学会提练题中的关键信息。
5.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数学,强调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在辅导孩子时,不仅要让孩子知道“是什么”,还要让其知道“为什么”。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是无法构建逻辑思维的,也难以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无法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联系松散而不紧密。这样的知识基础不扎实,再学习新的知识时就很难领会,表现出较弱的学习能力,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6.多沟通,多鼓励,慎批评
孩子学习不好,本身就内疚,甚至自卑。这时,就需要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心理,思考问题的解决。要用发展的眼光,相信孩子,鼓励孩子,给予其信心和力量。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如果家长只会一味地责怪、批评,并一味地拿TA跟其他的孩子比较,只会让孩子沉积更多的挫败感,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那以后就真的麻烦了。
关注豆爸侃教育————生活培养人生态度,教育开启价值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