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如果10元一瓶,是否销量更好?造稀缺性养活了大批的产业,诸如ZARA,诸如小米,诸如很多很多玩稀缺性的奢侈品。利用了人的心理偏差。如果将一个卡地亚的钻戒卖5万,他的销量是多少?如果将一个卡地亚的钻戒提价到10万然后打对折,他的销量又是多少?(行为偏差,锚定效应。)
经济学家说经济学,当然更加习惯用理性人假设,然后去考虑供给情况,比如甲地到乙地是否只有一条路?长度是否相同?消费者是否有选择的权利?然后再去否定一些行为偏差,诸如“走这条路转运”之类的营销噱头。理性人当然理性决策,他们会去考虑利益相关的问题,最终的决策当然根据价格来定。但是我们知道,现实是价格并不一定会和价值正相关,价格是引导决策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有时候价格会长期性的凌驾于价值之上,而通过其他曲折的方式,让人们更多的接受并不存在的价值。
比如有人卖了你一块玉,当他开口说这块玉2万,然后各种美好的说辞,透啊,翠啊,还给你看证书,你似乎听说过谁说过玉料快绝迹了,缅甸不进口了,新闻也这么说,你自然对他刮目相看,快要掏钱包了!等等,也许这个人就是2块钱街边买来的。这也是一种偏差,叫做先入为主,也许你可以叫他代表性偏差和锚定心理的联合作用。
人类如此多的偏差,使得经济学早已进入行为经济学的时代。“解决交通拥挤的方法是提高道路收费”对于经济学的学生一定是对的,但是更加深入的思考会很少。决策影响因素非常的多。打个比方,当年有个幼儿园为了惩罚接孩子迟到的家长,规定接孩子迟到罚款3元,这么一来结果迟到的家长更多。因为大家觉得孩子多待一会反而更加划算。你看,价格并不是和需求一上一下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曲线,或者正偏态分布。
所以,如果你觉得对理性人假设不够满意,这说明你已经进入了经济学学习的另一个形态,你开始研究群体偏差,那么对实际社会现象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解决交通拥挤的方法是提高道路收费”没有错,但是请在理想情况下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