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兴回答你提出的“如何解读鲁迅《小杂感》,全文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的问题。下面,我分是哪个方面对你提出的问题进行解读。
首先,解读鲁迅《小杂感》要了解鲁迅的杂文。鲁迅的杂文分两类,一种是用来点醒国民的,一种是用来打笔仗的。而《小杂感》就是前一类里的最著名的杂文,是杂文的佼佼者。在文章里鲁迅充分展现了他编段子的能力,每一句话都犀利至极,直戳痛处,放在今天看也完全不过时,与当下一些有名的段子手很有一拼的,可以说现在的段子手与鲁迅难以比较。
其次,鲁迅的《小杂感》语言犀利直接撮痛点。当时,在北伐大革命失败以后,沉闷的社会氛围中,所以“专制使人变成冷嘲”,“共和”却“使人们变成沉默”。自然,鲁迅在《小杂感》中多次提及的“革命”,是指北伐,这一场走向反动的“革命”,带来令人讽刺的种种怪象,比如指挥刀指挥文人,摆明了一些知识分子阿附老蒋。举个例子说,如胡适和现代评论派(新月派)就特别明显。
再次,鲁迅的《小杂感》写的大都无非是人们对待所谓“革命”的态度。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描画出社会上的一种,人间无爱的压迫性的沉滞气氛。描述各色人的表现,有的人“做狗”,文章彰显了鲁迅想到的是人类的爱憎。鲁迅是个鲜活的生命,其次才是他那严肃的灵魂。如他的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领会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言语”早已成为经典。鲁迅《小杂感》中的正面话语,几乎全给了青年人。在那个时代,乌烟瘴气,置民族大义于不顾的成年世界,先生的批判近乎多费口舌。他是多么希望中国的下一代,那还未经世事沾染的下一代,那还充满着朝气,渴望改变的下一代,那还敢于奋斗,敢于说不的下一代,能够站出来,改变局面。这是鲁迅先生《小杂感》中的核心。那些陈旧不堪,堕于改变,甚至发力阻碍改变的成年人是鲁迅先生最为唾弃的内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