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直待凌云始道高”。意思是: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出自《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小松
【作者】杜荀鹤
【朝代】唐
全诗如下: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如下:
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在深草丛中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诗人出身寒微,虽满腹才华却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正如诗人自己,正是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诗情与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里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赏析: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