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三省注通鉴,懂得自然懂。
目前我能查到的,历史学专著里“困于南阳”的解释,最权威的就是这个。先上个截图吧:
或有人问,为什么胡三省认为困于南阳指攻穰战,而不是攻宛战呢?
毕竟攻宛城时死了大将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啊。而攻穰战似乎并没有大将阵亡。
问这个问题的人就有点好读书不求甚解了。
首先: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攻宛相当顺利,并无大战,张绣直接投降。
典韦阵亡,是张绣投降后又反悔,半夜偷袭曹操导致的。这叫变生肘腋,猝不及防。曹操躲过偷袭后,在舞阴击败张绣,张绣逃到了穰城。曹操退兵之后,这些被征服的地区又叛变,曹操回兵攻下湖阳和舞阴。整体来说,曹操是处于强势地位,攻无不克。
大家可以看原文:
春,正月,曹操讨张绣,军于淯水,绣举众降。操纳张济之妻,绣恨之;又以金与绣骁将胡车儿,绣闻而疑惧,袭击操军,杀操长子昂。操中流矢,败走,校尉典韦与绣力战,左右死伤略尽,韦被数十创。绣兵前搏之,韦双挟两人击杀之,瞋目大骂而死。操收散兵,还住舞阴。绣率骑来追,操击破之,绣走还穰,复与刘表合。
其次是:曹操攻穰,困于坚城之下。这才是“困”的本意,窘迫。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再次攻张绣于穰城,从三月打到四月,毫无进展。
正在此时,曹操听说袁绍准备偷袭许昌,自己老巢危机,曹操只得退兵。
这才是胡三省注解“困于南阳”指攻穰战的原因。“困”指“困于坚城之下”。
末尾,我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
胡三省的父亲就是有感于当时胡鉴的注释太烂,疏漏太多,所以就寄希望于胡三省能勘误《通鉴》,做出一本好的注释来。所以胡三省从小就开始研读《通鉴》,毕生致力于注释《通鉴》,而他的通鉴一出,立马盖过了其它版本。以至于后世所谓的通鉴注,一般指的就是胡三省版。
所以大家真的对通鉴有什么疑问,还请多读读胡三省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