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对《红楼梦》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一部文学名著的层次上,并没有给予这部名著多大的注意,也没有好好看过啃过,最近偶然得到一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才掀开红学冰山的一角,原来脂评与红楼是具有同等价值或是两者相辅相成的,看过带脂批的红楼才对这部名著有了一点点认识,引用一段介绍“本书是迄今为止国内外首次出版的甲戌本《红楼梦》的校订本,它与通行印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从中窥见曹雪芹生前创作这部小说的早期原貌,并可直接品味到作者的“红颜知己”脂砚斋在甲戌原稿本上留下的1600余条珍贵批语。这是打开《红楼梦》迷宫的一把钥匙! 本书所据底本,是目前发现的11种《红楼梦》指评本中产生年代最早、保存原貌最真切、残缺也较多、但却是最珍贵的一年,由胡适先生1927年发现收藏,现藏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今据1961年**首次面市的影印本校点排印,并悉数收录了原底本及影印本上有关此本的各种资料。”
最初拿到这本书看完序真的是有种拿到一把钥匙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带有《红楼梦》脂评本源流示意图,让像我这样初识或是重拾红楼的读者有进一步的了解,虽然只有十六回,却是最原始的状态。越读下去越觉得书中所指“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委实是让人不敢妄下定论,需要好好搬过来啃啃方可略述一二。
另外,还有一本作家出版社2006年的2月出版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它和“甲戌本”并称“双璧”,在国内是第一次校订出版,极有意义,也是对红学感兴趣的读者值得拿来一读的。
除了以上两种版本的,再就是《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上下)》,
这是是历史上第一部以“戚序本”为底本,以早期“石头记”抄本为参校本进行校勘,并收八全部脂砚斋批语的八十回本《石头记》,是《红楼梦》的一个新版本,研究《红楼梦》的必备书籍。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戚序本”是依据曹雪芹临终前手稿进行传抄而形成的一种抄本。引用此书中的介绍就是:“戚序本受到一些有眼光的大家的肯定。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中所引之《红楼梦》原文,全部采用“戚序本”。
周汝昌先生说:“戚本精妙,十分清爽。”
曹雪芹留给后人的《石头记》仅八十回,但带有脂砚斋批语。这部书看似不完整,实际上在前八十回中已交待了八十回后的主要情节和结局,已形成完整的故事。《石头记》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后面的故事内容,作者只馏下一些线索、隐词、批语,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并完成。由于《石头记》的这一特点,便出现了两种现象:
第一种是续书现象:现存流行的百二十回《红楼梦》中的后四十回,即是后人补缀的,原误认为是出刍高鹗之手,其实高鹗是补订者,非续书者,到现在为止,续书人还无从考证,乃是无名氏。除这种版本外,后来也还出现过其他续书。
第二种是探佚现象:由于现有续书,尤其是高鹗所补订的那种,流传极广,但并不符合曹雪芹本意,于是研究者便纷纷探索《石头记》八十回之后的结构、情节和结局,逐渐形成一种“深佚学”。存这方面,俞平伯、周汝昌、梁归智、王国华等都作出过不少努力。
对于这种现象如何看呢?续书是不必要的。作者既然已经砍去了八十回后的部分,他人再去狗尾续貂,实在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尤其是这样做违背了作者的原意。但探佚却应当提倡,有佚当然就该探。八十回本《石头记》包含着正反两面:其正面,看似半部。实则已是完整的小说;背面隐写着一段真实的历史。如何看到背面隐史,这是“索”的任务;如何了船八十回后的小说,则需要去“探”。”
以上三个版本,各有千秋,恐怕是都细细读完也未必能了然,也还是应了《红楼梦》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吧。读书想必不一定非要一个结局或是一个定论,过程就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