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是大众熟悉而又陌生的一种症状,大家要知道的是息肉也有恶变的可能。
说起息肉,人们往往会联想起“肠道息肉”“胆囊息肉”“子宫内膜息肉”等。被检查出“息肉”的患者,担心的问题大多为‘‘息肉会不会自行消失?”“会不会突然癌变?”“需不需要手术切除?”等。
1、肠道息肉,多在大肠“安营扎寨”
肠道息肉是指一类从黏膜或黏膜下层突起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长得像蘑菇样的,称为有蒂息肉;半球样或扁平隆起的,称为无蒂息肉。肠道息肉在大肠、小肠均可发生,但以大肠多见。
组织学上将肠道息肉分为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错构瘤)、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及绒毛状腺瘤)。我国肠道息肉检出率为15.5%~26.5%,多数为腺瘤性息肉,其中又以管状腺瘤为主(约占60%),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占35%左右。
研究发现,肠道息肉的发生与慢性炎症刺激、饮食习惯(高能量、低纤维饮食)、吸烟及家族史等因素相关。具体而言,炎性息肉常见于阿米巴结肠炎、炎症性肠病、血吸虫病和细菌性痢疾等疾病;幼年性息肉多为错构瘤,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由于黏膜固有层与腺体的错构瘤畸形,常伴继发性炎症改变;腺瘤性息肉是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使细胞代谢、自我更新、增殖、分化及凋亡过程中出现缺陷或异常。一般来说,炎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好发于直肠,其次为乙状结肠、横结肠;幼年性息肉主要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发生于降结肠、升结肠或横结肠;腺瘤最好发于乙状结肠,其次为直肠、横结肠。
2、症状与息肉的大小、位置密切相关
肠道息肉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5~2):1,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肠道息肉起病较隐匿。小息肉通常无症状,往往是在内镜检查中被偶然发现;较大息肉表面可能形成溃疡或出血,可引起腹痛等症状,位置越靠近肛门处的息肉,越可能导致黏液便或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异常;巨大的肠道息肉可阻塞肠腔,有肠梗阻表现(腹痛,停止肛门排便、排气等)。
幼年性息肉最常见的症状是轻度间歇性黑便、便血,偶有肛门疼痛、腹泻表现,少数患儿可出现贫血。肠道息肉可通过结肠镜、钡剂灌肠等检查被发现。其中,肠镜检查是发现肠道息肉最可靠、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医生通过肠镜能直接观察到病灶的情况,还能做病理检查,明确息肉性质。必要时,还可在内镜下治疗一些结肠病变(如切除结肠腺瘤等)。此外,放大染色结肠镜、超声肠镜对判断息肉的组织学类型、有无癌变更加敏感。
腺瘤性息肉患者应警惕癌变,除部分炎性息肉及少数小腺瘤通过治疗肠道炎症、调整饮食及去除诱因一段时间后可完全消退外,大多数息肉病变保持原状,部分缓慢长大。其中,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一般“长不大”,直径在0.5厘米左右。
有研究显示,结直肠息肉癌变率为5%~10%。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的癌变风险极低。具有发育异常并因此具有恶性潜能的两种息肉是腺瘤性息肉和锯齿状息肉。75%的结直肠癌通常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腺瘤-不典型增生-癌)。息肉癌变过程较长,需10~15年。一级亲属患有结直肠腺瘤者发生肠道息肉癌变的风险可能增加2〜3倍,需定期行肠镜检查。
一般来说,内镜下直径<1厘米的息肉大多是良性的,癌变率低于1%;直径在1~2厘米的息肉仅有5%(或更少)具有癌变趋势;直径>2厘米的大型无蒂结直肠息肉恶性进展的风险较高,且隐匿性恶性肿瘤的患病率为5%~22%,需特别注意。
3、治疗后仍需密切随访
息肉直径<5毫米的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定期随访。以下患者需及时治疗:
(1)有便血、腹泻、腹痛及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者。
(2)息肉基底扁平,直径大于2厘米,表面有破溃、出血,以及活动度差者。
(3)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倾向,特别是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组织学检查为域毛状腺瘤或高度不典型增生者,或息肉数量为3个或更多者。
对于有蒂息肉,临床上常用内镜下高频电凝、氩等离子体凝固术、激光等介导的息肉圈套器切除术予以切除。去除直径<1厘米的无蒂息肉,则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去除直径>2厘米的息肉,常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肠道息肉切除后,应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位置和病理结果,制定合适的后续治疗方案。鉴于息肉有复发可能,故应定期随访。另外,培养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控制高脂肪、高蛋白质食物摄入量,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对预防肠道息肉的发生有利。
1、胆嚢息肉有“真”“假”之分
胆囊就像一颗“梨”,依附在肝脏的胆囊窝内,连接在胆总管这棵“树”上,凡是凸向胆囊腔内的隆起性病变,都称为胆囊息肉。70%的胆囊息肉为假性息肉,其中最常见的为胆固醇性息肉,此外还包括局灶性腺肌症和炎性假性息肉。30%的胆囊息肉为真性息肉,分为良性与恶性。最常见的良性真性息肉为腺瘤,恶性真性息肉为腺癌。真性息肉应积极治疗。
2、胆嚢息肉常“悄无声息”
大部分患有胆囊息肉者无症状,常在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少部分位置特殊的胆囊息肉(如胆棄颈管息肉),因其梗阻胆囊管,会导致右上腹隐痛或胀痛。合并胆囊结石的胆囊息肉患者,可出现与慢性胆囊炎相似的临床表现,如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部放射,其症状主要来源于胆嚢结石而非胆囊息肉。由于大部分胆囊息肉没有症状,故定期体检对发现胆囊息肉尤为重要。
―、腺瘤性息肉
临床上,95%以上的结肠癌患者都是因为腺瘤性息肉没有及时进行切除而导致的。腺瘤性息肉对于患者来讲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根据性质还要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以及混合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息肉的癌变率最高,一旦发现,就要尽快通过手术切除。
二、肠道息肉
大多数肠道息肉患者在早期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便血、排便次数增多、便秘、腹痛以及肠套叠、肠梗阻等症状。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及时到医院通过内镜将息肉切除,然后再进行病理检查。
良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若是恶性息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考虑放、化疗,才能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胃息肉
人的胃脏黏膜表面长出息肉也不容易被察觉,在早期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上腹部隐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即使胃息肉比较小、数量少也应该及时将其切除,以免息肉癌变。
四、生长过快的息肉
发现体内有息肉之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医生一般会建议先进行观察。大多数良性息肉生长的速度都比较慢,而恶性息肉生长速度非常快,一旦发现这样的情况就应该尽快通过手术将其切除,根据病理检查结果来考虑后续的治疗方案。
除了以上4种,如果是家族直系长辈有出现过腺样性息肉且癌变的情况,那么其后辈就应该提高警惕,注意预防息肉的发生。要预防息肉发生癌变,首先就要应该积极地预防身体长出息肉。大家平时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不要吃过多辛辣刺激、油炸、烧烤类的食物,也要避免抽烟、喝酒以及经常熬夜。
只有通过平时的自我保护,增强疾病的预防意识,才可以帮助自己远离息肉和癌症。当然,即使检查出息肉和癌症,患者也要积极地面对病情,根据医生的诊断进行针对性治疗。
我是急诊科陈医生,致力于科普医学知识,如果您对任何疾病有任何疑问,可以在下面留言,我将尽力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