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商业运作,使农民处于商品定价的劣势群体。因为产地农产品,对采购商,批发商而言,就是众多的单体。他完全有条件进行选择,竞相压价。然而一经他们转手,农产品恢复了“卖方市场”商品的特性,一路高歌猛进。在一.二.三级批发市场,不停的“买与卖”角色的转换中,终于在上海标准化菜场(价格同盟潜规则下),“农产品” 完成了“卖方市场”商品价格的“使命”。造就了成千上万个“百万、千万富翁”。(6.3.原创:《回归生态,不是虎口夺食》章节)
在这里一级批“批发商”,有他的价格定价“机制”,二级批“批发商”,有它的价格定价“体系”。三级批“批发商”有它的价格定价“规则”。他们之间不存在“青蛙要命蛇要饱”的市场竞争。而是属于“你有所需.我有所求”市场共同生存的”市场法则“。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市场.在不同的批发商手里,会出现同样不等的价格。这层层批发商品间的 “巨大利润”,使人们陷入了“思维上的误区”,“认识上的盲区”。在它的诱惑下,人们热衷与“农超对接”, “产地直供”,试图跳开大市场,来赚取这“批零差价”的巨大利润。
就像在“微观经济”中,我们“只看见树木,看不见森林”,在“宏观经济”中,“只看见森林,而看不见树木”一样。大市场,不是先有大市场,再有标准化菜场。而是先有标准化菜场的需求,才有了大市场的市场。也就是说,先有标准化菜场终端零售价格,才有了大市场的批发价格的市场(5.23.原创:《魔咒禁固,价格堡垒》章节)
一个”国计民生“万民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造成这一”困惑“,原因在究竟哪儿?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市场,由于市场”资源配置“的 ”缺失,缺陷“,造成了农产品商品价格、不依市场的”需求“(无形手)变化而变化,形成了一个大市场固有的 “魔咒禁锢“”价格堡垒“, 产业链(商品流通程序)出现了”严重的错配“。(6.15.原创《农产品产地”难卖“,市价却高如何破》章节)
由于农产品,这个不完全竞争市场商品的”特殊性“,3000多家”农业电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几年下来,节节败退.所剩”寥寥无几“ 。不但没有对市场”资源配置“的”缺陷和错配“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在现实社会里出现了农产品越来越难卖的现象。
农产品商品流通程序中,市场经济,市场有市场的“游戏规则”。市场有市场的“生存法则”,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物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是“工具”,而不是“世界”。不懂生产的去搞生产,不懂产业链的去搞产业链。不懂整合的去搞整合。在一套套所谓的“理论”下,一个简单的“买与卖”,被人为的搞复杂了,哪有不失败的道理。(8.8.原创《农产品为什么越来越难卖?》章节)
任何“去中间化”,“代替中间商”的运营成本,都会”转嫁“到农民身上。就连他们的”利润“,都是辛苦操劳一辈子,”背朝蓝天,脸朝黄土地“的农民买单。在商品率达到一定的情况下,农业走产业化的道路是必然的。农民的产品要进入市场,必须是有组织的。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够在集体的力量,资金的力量和技术的推动下,作为一个整体进入市场,而不是一家一户在市场上”乱撞一气“。(10.7.悟空问答:《如何才能走出果蔬滞销的怪圈》章节)
限于篇幅,只能说这么多了,如有不清楚之处,敬请关注:本头条号系列文章。非诚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