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爱子心切,当晚就买了学习机给女儿,儿子从此获得手机自由。
很快问题就来了,规定时间根本没用,只能武力解决,而且后遗症严重。手机被抢走之后,儿子就目光呆滞,像小和尚打坐,又还没看破红尘。
我也没办法,手机太强大。大人也是,没手机活不下去。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咦,儿子在看书,笑出鹅叫。
我就奇了个扬州大八怪了,看看窗外,夕阳西下,应该是从东边升起来的哈。
我想拿过来看看,儿子当场做狼叫,我还没看完呢!我就和他一起看,很快被带进去,有意思。儿子看得慢,我就老是急着去翻页,他咬我。
爱会像头饿狼,嘴巴似极甜。假使走近玩玩他凶相便呈现。
等到儿子睡觉,我才看完那本神书,二混子陈磊的第一本《半小时漫画中国史》。
前央视主持人张泉灵投资的,书一上市,7小时5大电商平台卖断货。至今全套已出20本,销量过亿。
当时我老婆就是守在电脑前抢的,就像双十一。后来出一本抢一本,终于挽救了儿子的读书生涯,成功让他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也就是说,我儿子是从小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从6岁开始,慢慢被无敌的手机毁了。在2017年7岁时,被《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拯救出来了。
父母是孩子最早、最重要的老师。父母上个厕所也拿着手机,炒个菜也一个架子支着,边看边炒,孩子自然有样学样。
你去说孩子,他当然不服。你要打他,他也想打你,只是打不赢。
这个又是态度问题,也是方法问题,一起说了。
很多家长要孩子读书有明确目的,认多少字,背多少古诗,学多少知识,提高作文水平。
这样就让阅读成为包袱,让孩子产生压力,而孩子抗击打力十分脆弱,要不怎么爱哭鼻子呢?那就会产生反感。
有目标,比如提高写作水平,就会让孩子过早地阅读一些枯燥无味的东西,让他们觉得读书很烦,同样产生反感。
大量阅读的效果大约在初高中才能显现出来,学习和写作,都需要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
阅读是积累渐进的技能。你读得越多,就等于读得越好。读书越多,知识和知识之间就能形成连接,发挥更大的作用,并用产生正向反馈。
这个要深入学习儿童的认知规律,再结合孩子的个性差异。我们两夫妻都当过老师,理论的东西就不多讲了,具体分年龄段说说普遍的规律。
“书”就是声音。父母夸张的声调、甚至翻动书的声音,就等于在给孩子读书。
“书”就是玩具。孩子一般倒着拿书,他是在玩,又是模仿父母读书的样子。可以让孩子拿着书,假装看书,给他讲简单的睡前故事。
“书”就开始变成书了。
首先就是对图画产生浓烈兴趣,不识字,看图。这时主要给孩子提供绘本,让他们乱翻。睡前再对着图读给孩子听,边读边对着图讲解。
孩子会喜欢反复听同一个故事。我每晚负责给儿子讲故事,每次叫他自己选书,经常拿同样的。我都讲烦了,他津津有味。有时我讲错,他还会纠正,后来我就故意讲错,就慢慢过渡到让他自己讲。
开始对字产生兴趣,会找同样的字,并感到高兴。有善恶感。这时就可以看复杂点字多点的绘本了。从小马过河过渡到大灰狼。
这时就主要让孩子讲,父母听,识字任其自然,反正老师也会教。
开始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主要让他们自己阅读,减少互动,提供情节较复杂的、图少字多的,如安徒生的童话,格林童话偏成人化,不建议。
偏爱幻想和神秘、幽默有趣的文字书籍。科普、科幻、有趣的历史故事等是较好的选择。
好了,如果是几十年前,没有电视、尤其是没有手机,就按以上6步按部就班,基本可以养成阅读习惯了。
现在面临手机的巨大挑战,尤其是男孩子,所以,能够把孩子手机抢过来的书就是好书。如果放任自流,就功败垂成,前面功夫就白费了。这个年龄段因人因环境而异,从5、6岁就可能发生手机危机,7、8岁是关键。
剧透是可耻的。过亿销量和作者二混子陈磊1300万粉丝就是明证,还有张泉灵老师背书,全国三八红旗手、19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她特别要求保证段子史的历史严肃性,聘请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严格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