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立冬节气,可能南方人没太大感觉,但北方人已经感觉到了丝丝寒意,加上近段时间连续几轮冷空气南下,所以全国一半以上地区开始进入冬季,即便是南方,在未来一个月时间内,昼夜温差也会逐步拉大。
因为今年拉尼娜现象已经正式形成,再加上今年夏季我国由南至北大型降雨不断,所以很多人相信即将迎来“60年最冷寒”,南方地区可能还会上演冰冻灾害,毕竟拉尼娜的。不可否认,拉尼娜现象形成时,的确会增加我国寒冬概率,但绝对不是百分百,因为寒冬与拉尼娜并不是“标配”。
通俗一点讲,拉尼娜现象正式形成,说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的温度已经低于平均水平,这导致太平洋东部和西部的海水温度差值变大(我国位于西太平洋沿岸),并在蒸发过程中进一步影响到气压差值,最终西太平洋大规模上升的暖湿空气,不断向东太平洋运送,也就形成我们所常说的“沃克环流”。如果沃克环流一直在太平洋上空保持顺时针的“圈转”运动,那拉尼娜所导致的气象变化,只会对太平洋海面有影响,对我国的影响微乎其微。
但其实,西太平洋大规模上升的暖湿空气,只有一半左右会加入沃克环流,剩下的一半在重力作用下,则会向我国陆地方向下沉,这也就为我国冬季降雨、降雪提供了“基础材料”。不过,降雪过程,除了暖湿空气以外,还要有一股强大的冷空气,而冷空气来源90%以上都是北极、西伯利亚,只有两者在我国相遇,才会产生降温、降雪、冻雨等。这也就是说,“冷冬”绝非拉尼娜一己之力就能完成,拉尼娜顶多算是“供应商”,冷空气才是降温的“开发商”。
比如,2008年长江流域冰冻灾害,就是拉尼娜供应材料,北极冷空气南下双重作用下才导致的,只不过近些年异常气候增多,人们似乎愈发关注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以讹传讹,夸大了拉尼娜现象的威力。
我们可以用数据说话,根据历史气象数据显示,1950年--2020年的70年时间里,拉尼娜现象总共形成了19次,本次拉尼娜最终结果还未知,不做统计。过去的18次中,虽然有12次降雪数值高于平均数字,但从冬季温度来看,只有9次低于平均数值,且综合低值只有0.6摄氏度,这说明只以拉尼娜现象来衡量“冷冬”不太靠谱。
此外,虽然拉尼娜现象属于地球大型的气象系统,对自然气象变化有很强烈的影响力,但当前在考虑气象变化时,不得不将人为因素下的气候变暖因素也考虑在内,因为气候变暖当前也深刻影响着全球天气系统,北极冻土融化、38度极端高温都历历在目,所以今年拉尼娜现象影响气温下降时,也有可能与温室气体导致的大气热量相互抵消。
总而言之,地球天气预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是各种气象理论的完美现场模拟,更是许多大气象系统和小气象系统的驱动结合,我们在研究未来一年气象变化时,不能只衡量大气象系统,而将小气象系统忽略不计,往往最终导致气象剧烈变化的原因,正是那不起眼的小型气象变化。在冷冬、暖冬等气象未最终到来之前,没必要人云亦云,后期时刻关注气象变化就好。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