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常州市金坛区的北电爱思特(江苏)科技有限公司,21岁的臧灵坐在工位上紧盯电脑屏幕,快速敲入一串刚刚测算出来的数据和符号。屏幕上的按钮立即变成绿色并不停闪烁——这意味着参数设定在合格的区间,围在一旁的同事们发出一阵欢呼。
“这个智能参数捕获系统用于控制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输出功率,增加锂电池的续航里程。”臧灵说,这不仅是企业的一个研发方向,也是自己正在学习的一项课题。
原来,臧灵既是北电爱思特的员工,也是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的学员。去年4月,臧灵等60名一线员工参加了企业的新型学徒制培养项目,被纳入“双导师”培养体系。
据介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培养大批企业骨干技术工人,“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正逐渐成为江苏省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新平台。
臧灵的企业导师、北电爱思特研发部高级工程师张晨告诉记者,作为一家锂电池生产和制造企业,北电爱思特瞄准新能源汽车发展契机,计划深耕绿色产业,但技能人才力量亟待加强。经过申请与认定,该企业被人社部门纳入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项目。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产业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高级技能人才。”张晨介绍,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培训教材由生产实例提炼而来,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常州技师学院公共实训中心的高级讲师朱桂林,是臧灵的学校导师,每周都会到企业给学员们讲课。“学员们目前参与的这个智能参数捕获系统,功率参数的科学设定是学习重点,这个过程考验的是技能人才对不同产品及技术迭代的应对。”朱桂林介绍,校企双师紧密配合,分别从理论模式和技术调整两方面,给予学员启发和指导,以便适应行业新发展的挑战。
高质量发展对人才需求量大,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用人需求相契合。常州市人社局局长嘉秀娟介绍,自2015年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以来,常州市紧密围绕十大产业链,整合行业、企业和院校资源,累计投入补贴资金5000万元,培养企业学徒1。3万多名。
为了让技能型人才更好成长成才,常州市还健全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在校、在职和进一步提升阶段提供针对性培训,伴随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以臧灵为例,在职业学校接受3年或5年的技能人才培养,毕业后可以在职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如果想继续“深造”,还有进一步向上的培养通道。在常州,人社部门与学校、企业合作,有计划地实施高级技师研修活动或对接技能大师工作室资源,不仅为高级技师的研修提供平台,还能多元化培养后备技能人才。
“从操作工到技术员再到高级工程师,我的目标越来越清晰。”臧灵告诉记者,经过一年多的培养,自己的技能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更好地适应了新岗位的要求,也看到了未来职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1年底,常州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才38万多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1270人,还培养出一大批以世界技能大赛阿尔伯特大奖获得者宋彪,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邓建军、张忠等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02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