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很多人也在疑问现在的衡中会不会重蹈当年的黄冈中学那样的覆辙。我一直认为在当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决定一所高中的发展前途的关键因素是师资和生源,只要这两员大将不倒,学校是可以发展的很稳定的。目前来看衡中在这两者上做的很好,所以我觉得只要衡水中学只要保持现在的模式是很难没落的。
通过从黄冈中学没落的原因出发,现阶段衡中的身上并没有这些。
可以这样说,衡水中学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功,与其对学生和老师实行严格的管理模式是分不开的,但是更大的原因就是它的生源质量。衡中所招收的学生绝大部分在中考的时候就已经是属于“精英”级别。而且它是从河北全省中掐尖,还有很多来自全国的其他省市。这点和黄高是很不一样的,黄高主要是从黄冈市这一层进行掐尖,但是就这一点对于黄高来说也难以实现,除了隔壁武汉市来挖墙脚,各县区的学校也在对优质生源进行截留,生源质量也远不如以前。
衡中是在全省的范围内掐尖,而黄高是在全市的范围内招收优秀初中生,况且衡中在当地是无敌的存在,在生源上根本就没有对手。优质生源自然会远远不断的流向衡中,招生也逐渐面向全国各地,基本上是集全省之力在打造一个无敌的衡水中学。所以这样一种良性循环是长久进行下去。至少在生源这方面很难被突破。
利益总是很难让人一直坚定某一目标的,只有建立一种信念才能让人在某一道路上长久的走下去。衡中对于教师除了给予在河北地区较高的薪资待遇,也不忘给教师建立一种价值观,一种对学校的认同感。在衡中给予老师丰厚的待遇和信念追求下建立起来的纽带无疑是极其稳固的。老师工资待遇高,能够受到社会的尊重,对老师来说是很大鼓励。
衡中针对教师建立的量化评估体系能够给老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无论你是刚进入衡中的年轻教师还是资历老道的教师,只要你教的好教的出好成绩都是有上升发展空间的。而且衡中现在每个学科教研组的学科体系可以说是建立的相当完善,完善即使某个学科的多名教师离开岗位,它的教学力量也会及时的跟进,也不会导致学校的教学能力发生大幅度的滑坡。这样一种教研组内资源共享和及时更新的模式保证了教学水平的稳定
再者衡中在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和保护上也是黄高所不能比较的,特别是对那些骨干教师给予的生活关注和奖励。据说衡中给予优秀教师的奖励是年薪50万外加住房,在这样大力度的奖励下,老师又有什么理由去离开?与此相比较的黄高这些年借了高额贷款用于建设新校区,迫于经济压力在一直缩减黄高教师的待遇,在隔壁武汉和沿海强省广东提供的高价待遇下,很多的骨干教师都选择离开。禽择良木而栖,老师亦是如此。
要说黄高在全国成名的源头应该是“国际奥数竞赛”吧,当时的黄高学子库超和王淞同时被选入当时仅6人的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并且都在国际上取得了奖牌,不单指数学这一学科,在物理和化学等学科上同样是取得奖牌,在当时奥数成绩和高考挂钩的模式下,黄高每年保送清北的学生都在几十个以上。
但是随着国际奥数和高考成绩的脱钩,黄高很多的优秀教练也在被其他学校挖走,现在的黄高在奥赛上也逐渐谈出,很少能够获得奖牌。以前发家的优势现在也基本弱化殆尽,可以说是“成也奥数,败也奥数”。相反衡中在奥数的依赖性不强,原先也不像黄高那样依靠国家奥数才声名远扬的,它是硬生生在高考大战中脱颖而出,它依赖的是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高考,是优质的生源和雄厚的师资水平。
其实在管理模式上,衡中和黄高之间也是存在很明显差异的,黄冈中学对于学生学习时间的管理并非是像衡中的那样严苛的军事化管理,而是将大部分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自己把握,同时黄高也给学生提供很多的课外活动。所以和衡中的学生相比,黄高的学生应该是会生活的更加欢快。在这点上黄高可能更多的实行一种素质教育。
但是在当前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实行素质教育无疑会造成多方面的冲突,其结果必然是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相反衡中对学生和老师执行的量化管理模式是最贴合应试教育的,并且一直以来也在实行这样一种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实行合适的配方才会发挥最大的功效,所以衡中成功了。其实黄高的衰落也并非只是因为素质教育,只能说它对于应试教育的执行的管理模式不如衡中的好。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