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上海,是沪剧的发源地。
沪剧在其形成之前经历过由本地民歌小调吸收滩簧诸调的花鼓戏时期,多在上海近郊四乡演唱。沪剧源出太湖流域的吴淞江及黄浦江一带农村中的“小山歌”。在长期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为说唱形式的滩簧调,上海本地人为了把它与苏滩、锡滩等区别开来,便称它为本地滩簧,简称本滩,后来又叫“申滩”。本滩为了适应城市居民欣赏要求,由“对子戏”发展为“同场戏”,已能搬演情节较为复杂的中戏、大戏了。1914年,邵文滨、施兰亭、丁少兰等发起组织“振新集”,从事本滩改良,易名为“申曲”。1953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沪剧音乐底子是欢快、优美、 秀丽的江南民歌小曲,像[紫竹调]、[夜夜游]、[吴江歌]、[进花园]、[四大景 ]、[寄生草]等,后化为沪剧曲牌,经常使用。有时为丰富唱腔的表现力,还把有的民歌小调揉进[长腔长板]里,使唱腔显得活泼跳荡。沪剧的声腔创造表演倾注了沪剧二代艺人几十年的心血。著名老演员有筱文滨、筱月珍 、 丁是娥、解洪文、邵滨孙、石筱英、王盘声、杨飞飞、筱爱琴、汪秀英、王雅琴、顾月珍、 赵春芳、凌爱珍、小筱月珍、丁国斌等,各有风格特色,有的自成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