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代,为了皇位,儿子弑父的事情并不鲜见,甚至君王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杀死自己的儿子也不少见。他们都生活在权力圈中,懂得权力的重要性。在品尝到权力的甜头后,他们更想保护好自己的既得利益,在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更不惜让别人的肉体消失。
其实,早在春秋时代时,周王室的礼乐文化就已经解体了,这也是孔子推行“仁”无法实施的重要原因。到了战国时代,更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谁更心狠,谁更毒辣,谁就可以成为胜利者。孟子到处推行自己的“仁政”,都没有得到各个诸侯国的认可。
在这种背景下,同门师兄弟相残,根本算不了什么。
庞涓和孙膑在求学之时,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同窗情谊。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此时还没有利益冲突。等到庞涓做上了魏国的大将军之后,他想到了孙膑,因为这个时候,他想取得更大的胜利和突破,以得到魏王的进一步信任,而当世唯有孙膑才能帮助他。于是,他修信一封,孙膑比较天真,就轻易相信了庞涓。哪知到了魏国之后,孙膑得到了魏王的赏识,而且越来越受到宠信,这使庞涓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他本来是想让孙膑做他的军师,哪知魏王想让孙膑做自己的国师,他深知孙膑的本事,如果孙膑得到重用,他这个大将军早晚就会被废黜。于是,庞涓就设计了圈套,陷害了孙膑。
孙膑为了报仇,只好装傻卖疯,最终逃到了齐国。通过自己的苦心经营,终于报了仇,杀死了庞涓。孙膑只是报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