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实际创作是复杂的,不仅寄托着作者的所思所想,也潜藏着未知读者的喜怒哀乐。"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内心不平则名,于文字之间或有所寄托,或字里藏针有所批判。《废都》承载的是一份挂念——"破碎了的灵魂何处可安"。
写作《废都》之时,贾平凹正处于人生的不惑之年,从70年代,80年代走过,他看到了时代的巨大变化,也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浪,经历颇丰,感触颇多。
《废都》一书发表于1993年,它经历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全面转型为市场经济的特殊时期。"商业原则的出台和人文基础的薄弱,使得当时整个社会价值体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倾斜甚至是断裂。"(搜狐百科)市场经济不光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也给人们的精神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商品经济所带来的商品文化打开了人们的心扉,开拓着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断裂甚至崩塌,因此,这一时期既是市场经济的探索发展过程也是人们重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谈到《废都》等作品的创作动机及动力时,贾平凹曾激愤地指出"社会发展到今天,巨大的变化,巨大的希望和空前的物质主义的罪孽并存,物质主义的致愚和腐蚀,严重地形象着人的灵魂,这是与艺术精神格格不入的,我们得要做出文学的反抗,得要发现人的弱点和罪行",出于作家敏锐的观察,他拨开希望、经济、变化的层层外壳,像一束光穿透其中,在众人皆醉之中独醒,窥到市场经济的红火之下的瑕疵——"物质主义的罪孽"和"人的弱点和罪行",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步入商品社会之后,人们欲望的平方式乃至立方式膨胀和失控。"而这也可以说是人的精神系统发生危机的最为严重的祸根之一"。
此外,在《废都》的创作后记中,写有这样一段话:"这些年里,灾难接踵而至,先是我患乙肝不愈,度过了变相牢狱的一年多医院生活,……再是母亲染病动手术;再是父亲得癌症又亡故……再是一场官司没完没了地纠缠我;再是为了他人而卷入单位的是是非非中受尽屈辱,直至又陷入到另一种更可怕的困境里,流言蜚语铺天盖地而来……几十年奋斗营造的一切稀里哗啦都打碎了,只剩下了肉体上精神上都有病毒的我和我的三个字的名字,而名字又常常被别人叫着写着骂着。"生活中接踵而来的不幸长期积聚,造成其心态上、情绪上的幻灭颓唐不言而喻,加之他要"做出文学的反抗",最终造就了这部令人费解的《废都》。
《废都》之中,不管是主人公庄之蝶还是围绕在他身边的5位女性,其所作所为以及最终悲剧结局都源于无处安放自己"破碎的灵魂",而"《废都》的写作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安妥我破碎的灵魂'"(汪政《论贾平凹》),现实的无助诉诸笔端,贾平凹用《废都》安妥了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