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华夏都以双数为吉,没错,重要传统节日都是农历单数,春节1月1日、元宵1月15、寒食3月3日、端午5月5日、七夕7月7日、重阳9月9日。这些都是双奇数,13579所有单数,有序地从年头排到尾,这绝非巧合。
传统节日源于远古,是华夏民族文史长期积淀的过程,反应了我们先人生活风貌和意识形态,见证了华夏几千年的历程。
那么,为什么老祖宗选择不吉的单数?众多节日竟无一个吉利的双数?
易经被称为万经之首,是一部总结天地万物万事规律的玄学古籍,是中国众多风俗和文化的源头,也是古代中国吉凶观念的源头。
古人眼里的易经理论,相当于今人眼里的科学权威。今人以科学态度行事,古人靠易经理论推占,其中就包括数字寓意。
易经书成农耕文明时期,生殖崇拜盛行。残酷的生存现状,导致了男人为尊的社会观念。易经理论中万物分阴阳,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易经阳爻又称"奇爻",爻题名用"九"表示;阴爻题名用"六"表示。按易经理论,二四六八偶数为阴数;一三五七九奇数为阳数。"一"和"九"分别为最小和最大阳数。
这就是阴阳和单双数关系的来源。
天地万物之性能都由阴阳二气所化,鬼神为阴,人为阳,人类节日当然是阳节。节日初衷是古人趋吉避凶,祭鬼神以祈福。所以古人选奇数(阳数)为重大节日,而非双数(阴数)。
①源于规律的原始认知
古代生产力和认知力非常低下,人类经验源于典籍理论和生活实践。由于受限于文明和实践,知识的积累多有简单化和片面性。
古人发现某现象存在普遍的重复性,就会认定为规律。好的规律大加推崇,成为经验;坏的规律刻意避开,成为禁忌。这些或好或坏的规律就成了规范人们生活的早期规则。
很多节日的形成离不开这种生活认知。单双数的凶吉观念,就属上述认知。
②单双数凶吉概念的形成
男女两性相对,身体左右对称,眼睛、耳朵、手脚都成对。"妈呀,破泥罐子、木棍、草屋……连媳妇和娃都是对称了!"
然后人们发现,被野兽咬掉一条胳膊,或摔断一条腿,或扎鱼时戳瞎自己一只眼……诸多活动受限了,老婆也敢横眉竖眼了。出生就少眼无珠的畸形哥们命运更悲惨……
远古危机四伏,人们祈求平安健康,同时开始忌讳单数,一切从自身遭遇开始。
七夕节月上弦,一股脑都搞成月圆之夜
古人敬畏天地,古人从月亮盈亏认知到12个月为一年;古人崇拜肚大能生的青蛙,蛙娘娘四条腿。这注定了双数的吉利概念。
一年有四季,一天分昼夜,日月轮空值,河流有两岸,禽兽都对称。筷子还是两根好使,四条腿的桌子比一条腿稳,五条鱼两家不好分,单身汉不如人家夫妻过的滋润,突然发现爹娘竟然也是俩人……太不可思议了。
人们发现,天地间普遍存在双数规律,包括人类自己,于是认为双数乃天意,大吉。同时意识到生活中突兀的单数令人不安。
人们开始认同双数的吉利概念,相反,单数成了忌讳的代称。单臂单腿又单眼的单身汉,形单影只的孤独侵入骨髓。于是,好事成双,逢双大喜遇单不吉的观念形成。
问题: 双数大吉,为何节日都是单数?
①古人单双数的困惑
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古老动力。
古代数字吉凶观念流行,但有些事不是人力可改变,比如日期问题。一年12个月,一月30天,都是单双各半,这不是让古人发愁了?
老祖宗智慧风趣,未必知道负负得正,但早就深得以毒攻毒、以退为进之精髓,认为单数相遇为吉,又专门发展出一串双单数节日,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
这些都是单数月日相遇,且都很隆重的节日,每每举行盛大活动,以及复杂祭祀仪式。
②节日单数的真正含义
日期单双相邻,7后就是8,逢单(凶)即转双(吉)。单数相遇为吉,古人选择双单数日期举行盛大祭典,以避凶趋吉。这种观念源于古代占卜中"逢凶化吉"。占卜和祭祀在商周盛行,前者提供理论支持,后者提供解决方案。我们发现,大凡节日都有祭祀活动。
春节岁首,一发天下,九九归一。新年从双单数开始,所以春节活动最隆重,仪式最复杂,禁忌也最多。所谓"普天同庆"何止说人间,祖先、鬼神,天地之间一切生灵,即便游荡的孤魂,人们也会顾怜,捎带祭拜。
传统节日多热闹喜庆,最初这是一种化吉的自我心理暗示。节日仪式非常正式、复杂、谦恭,节日充满禁忌和祈求,这是一种敬畏心理。这些足以印证最初古人节日活动之初衷。
确实也有例外。
腊八(12月初8),就是双数节日。腊八节形成稍晚,是佛教文化渗透的结果,它和传统节日的形成和性质都有所区别。
鬼节(7月14或15),中元节才是它真正的称呼,源于道家,传统日期是7月15日。据说宋朝时为躲避战乱,人们提前一天过节。所以14或15日本质上并无区别。后来中元节融合了儒释道文化,在民间发展成鬼节。
龙抬头(2月2),此节形成较晚,大概唐朝时成型,属土地神祭祀。龙抬头寓意阳气生发,万物生机盎然,人们祈求春耕农事。
画面中像不像小时的你?
从易经角度,人为阳(对应单数),鬼神为阴(对应双数)。但人们自古忌讳单数而以双数为吉。是不是觉得理论和实践矛盾?
易经中万物分阴阳,阴阳为物之性能,不存在绝对好坏概念,阴阳可转换,以和谐为佳。古人忌讳单数,设双单数为节日以求逢凶化吉,本身就是阴阳平衡的表现。
话说传统节日,细数都有祭祀活动。祭祀可分祖祭(祖先鬼神)和时祭(农事节令),其核心文化是孝敬先人、敬畏神灵和感恩大地(中秋就是由古老的时祭发展而来)。
孝敬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这就是华夏民俗文化的核心,对象涉及天地、先祖和万物生灵,博大而包容。传统文化要不要传承?
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秋安大吉!
就祭祀习惯,民俗和迷信本质区别是什么?
笃信而为之以求私欲,谓之迷信。
敬畏以仪式而不忘本,谓之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