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部文学作品,见仁见智,实属正常。
觉得《聊斋志异》是意淫无聊文化,而且跟那些言情小说划等号,显然是对此书产生的年代没有感同身受,对作者的价值观念没有确切体会,对书中所要表达的实质内容没有深刻理解,只看到了皮毛而没有作认真思考。在此种情况下,产生如上感想也不足为奇。如同盲人摸象,偏要争论大象是一根柱子还是一堵墙,争论到底也不会有正确的结果。
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呢?
愚以为,《聊斋志异》问世近三百年来,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引起社会各阶层读者的极大兴趣,传诵不绝,久盛不衰。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并不为过。与那些无病呻吟的所谓言情小说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完会不在一个层次上。
一、《聊斋志异》之所以成为中国文言小说的高峰,其成就与作者的创作道路是分不开的。
作者浦松龄先生是山东淄博人,出生于清代早期的1640年。他自幼聪慧好学,十九岁考中秀才,可是在后期的科举考试中却连连落榜,直到七十一岁才得了一个岁贡生的功名。所谓岁贡生,就是经过层层选拔,具备了去国子监(最高学府)读书资格的学生。好比今天考上了北大清华一样。可想而知,一个人已到了古稀之年才考上最高学府,既使毕业了也已进入耄耋之年,还能有什么作为呢?终身科举失意,对他剌激极深,影响极大,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伴随了一生,使他看清了科举考试的种种丑恶,了解了民间下层人的疾苦,同情下层人士的遭遇,认清了封建统治社会的黑暗,在此基础上才有了《聊斋志异》这部奇书。
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把笔触停留在抒发个人穷困潦倒和愤恨不平上面,而是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人民的意愿和呼声,使作品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具有健康向上的积极意义。
二、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丑恶统治,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鞭达统治阶级的凶恶残暴,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
比如《促织》一文。只因皇宫里兴起了斗蟋蟀的游戏,便强行向民间摊派捉蟋蟀,而且必须捉到能斗赢的上等蟋蟀,否则就要受到严厉惩罚。官吏们借此层层摊派,压榨盘剥贫苦百姓,许多人被逼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有一个叫成名的人,在巫婆指点下捉到了一只上等蟋蟀,不料却被儿子不慎弄死了。儿子吓得跳井身亡,变成了上等蟋蟀进贡给了皇上,结果从县官到巡抚都受到了奖赏,成名本人也飞黄腾达起来。
三、揭露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病,抨击贪赃枉法营私舞弊等丑恶现象,对有识之士怀才不遇深表同情
比如《续黄梁》一文。曾某人参加科考后,算卦先生为了讨好他,说他能当宰相,睡梦里真当上了大官,穿蟒袍玉带,吃山珍海味,住雕梁画栋,出八抬大轿。美女投怀,醉生梦死,平时与他有矛盾的立即罢免,平时和他相好的立马提拔,有触犯他威严的当即处死,欺压百姓无恶不做,家里金银财宝堆成了山。不料突然被人弹劾罢官充军云南,所得一切全都化为乌有。押送路上被人劫下结果了他的性命。到了阴间,阎王爷说他在世时作孽太多,让他下油锅,上刀山,被火烧,最的又变成女人被污辱,受尽了折磨。梦中醒来,他才觉悟这大官当不得,悄悄的遁入空门了。
三、揭露封建婚姻制度下的丑恶现象,歌颂青年男妇追求纯真爱情的勇气,倡导善恶有报的因果效应。
比如《姐妹易嫁》一文。毛相国家里很穷,父亲给一大户人家放牛,躲雨进了大户人家的旧坟地,竟淹死在里面。大户人家看毛相国聪明伶利,想把大女儿嫁给他。无奈大女儿嫌毛家太穷,临上轿时仍然大哭不止,二女儿情愿顶替姐姐出嫁到了毛家。不久,毛相国考中了秀才,要去省应试举人,住店时,店主人格外优待他,说梦见神灵给他托梦,毛相国能中解元。毛相国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洋洋得意,想到妻子有秃头的缺点,便想等考中时就休掉妻子,另娶更好的。结果他名落孙山,垂头丧气地回家了。第二年再考,店主人又说神仙给他托梦,如果毛相国打消休妻的念头,还能考中。事后果然如愿,当上了大官,和妻子过上了好日子。
姐姐虽然嫁给了富人,却家道败落,男人很快又死了,姐姐反倒穷困潦倒了。
三《聊斋志异》不仅主题思想积极健康,而且艺术特色鲜明,创造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1、人物形象鲜明。通过许多狐鬼花妖变的女性形象,既有人的外貌性格,又有超人的本领,抓住了人物的本质特征。通过内心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活逼真,令人过目难忘。
2、情节严谨,迭宕起伏,曲折婉转,扣人心弦。采用倒叙,插叙,奇峰突起,出人意料,通过一些冤案构成到最后昭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形散神不散,具有较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语言简炼直白,大量运用民间俚语,清新活泼生动,达到了言简意骇,以小见大,以短见长,以少胜多的效果。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创造了特有的语境,独特的风格。《聊斋志异》之所以能够流传,与其独特的风格有直接关系。
4、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手法,利用辛辣的讽剌,大胆的夸张,深刻批判封建统治下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站在社会现实的高度,理性剖析封建社会黑暗丑恶的本质渊源,代表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呼声。
总结:
回答这个问题,费了许多脑筋。不知以上文字能否圆满回答题主的问题。不圆满也不要紧,以后还有机会商榷探讨。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愿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