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表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手表的世界博大精深,就算是在其中浸淫了多年的老师傅未必敢说对所有手表知识信手拈来。
那对于刚入门的小白来说,看到一些手表的介绍,除了基本的参数外,对于某些术语可能就不知所云了。今天便精选了部分术语给大家科普一下。
劳力士 格林尼治Ⅱ系列两地时
两地时手表是可以显示两个时区的手表,对于指针式的手表来说,就是有两个可调节的时针,一个时针指示本地(第一时区)时间,另一个时针指示第二时区的时间。
积家地理学家大师系列世界时
世界时手表是时区表的一种,能够显示24个以上城市和地区的时间。多数的世界时手表都会有一个拨盘,上面标有全球各个时区,每个时区用其中的一个有名的城市来代表,以GMT(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为基准,第二时区的时间是通过转动这个拨盘来读取的,GMT一般指世界时。
格拉苏蒂原创追针计时表
追针是计时码表的一种功能。它的特点就是有两根秒针,会重叠在一起运作,这种计时表的特点是多出了一个分段计时按钮。
在计时状态下,按下分段计时按钮,其中一根针就会停下来,而另一根针则继承运作,这样就可以计算两个同时开始但却不是同时结束的时间。再按下分段计时按钮,停下来的秒针就会追上先前持续运作的秒针。
朗格 Lange 31
31天长动力
机械表工作的动力储存在内部上紧的发条中,一般的机械表上满发条,内部储存的动力可以让手表持续运行48小时左右。动力储存大于等于72小时的手表称之为长动力手表。
江诗丹顿阁楼工匠交响乐大自鸣1860腕表
自鸣表,泛指那些不用人为操控即可自动报时的钟表,其主要可分为大自鸣表、小自鸣表以及特定报时表。特定报时表是指在设定的时间到达或开始之际会发生鸣响。
大小自鸣表都可在钟表运行至“整时”和“整刻”钟时自动鸣响,但小自鸣在自动报刻时不再重复整点报时。自鸣表除了有三问表的功能,最大的差别是能自动报时,因为它多了一组报时的发条,还能选择报时报刻或正点报时或静音。
芝麻链是机械钟表结构中比较少见的一种动力恒定系统,它的目的是为了让发条的能量输出更加平稳。
原理:利用阿基米德所发现的杠杆支点原理。当主发条已完全上链并全力运作时,芝麻链会在较细小的圆周,也就是宝塔轮的杠杆拉动;而当主发条动力减弱时,芝麻链则会在宝塔轮较大的圆周部分拉动。芝麻链传动系统则将主发条匣以及其宝塔轮之间,以一条细长、像脚踏车链带般被称为芝麻链的链条互相连接。
在很多高级表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芝麻链的存在,但根本上来说,它的目的已经变了,为的是展示品牌制表技术,提高机械表复杂程度,挑战机械技术创新瓶颈。
排氦阀是为专业潜水表设计的装置,可以排除手表内残留的高压氦气。
原理:当潜水员乘坐高压潜水舱下潜过程中,氦气会渗入潜水表中,使表壳内压力与外界高压逐渐持平,但当潜水舱上浮时,外界水压相应减小,此时如果表壳内的氦气不及时排出,则会造成巨大压力差,使表壳爆开。为了防止手表表壳承受不住压力爆裂,排氦装置应运而生。
排氦阀大致分为两种:自动排氦阀和手动排氦阀。
自动排氦阀是一种活动阀装置,能排出氦气同时可将海水隔绝在外。这种装置利用表壳内外气压差自动将阀门顶开,从而将表内氦气排出,现在大部分潜水表采用这种装置。但自动排氦阀需要定期保养,因为存在因排氦气阀胶圈老化导致漏水的可能性。
手动排氦阀现在很少,在使用时需要旋开阀门,类似旋入式表冠,使用后需要重新锁起。这类潜水表在正常状态时排氦气的阀门由内部的上方橡胶圈进行防水,当阀门锁紧时无该功能。
拧松阀门,此时该装置就处于减压状态。当表内压力足够大于表外压力时,将退开阀门内部下方的橡胶圈,从而将气体释放。一旦压力均衡了下部的橡胶圈会被弹簧推回原来位置,减压过程中该动作会多次重复。
月相表,是一款带有月相显示功能的个性手表,通过表上的月相盘可以掌握月球阴晴圆缺的变化。表壳上通常有月相的调整按钮,月相显示与计时和万年历等功能是相对独立的。
卡地亚不锈钢Drive De Cartier月相表
大多数的月相表在表盘上有一个弧形(半圆形)的小窗,多设在十二点或六点的位置上,通过这个小窗显示新月、上弦、满月和下弦的月相变化。
一般的月相手表往往以一个月有29日来计算,简单的机械装置就足够了。但缺点是一年少了七天,四年一共缺上整整一个月,需要手工来调节误差。而复杂功能手表的月相装置把一个月算作29日12小时45分,这与月球实际公转的平均时间相比,差距只有57秒,一年相差不足12分钟。
爱宝时情感系列神秘月相表
月相表调校最好的方式就是对照说明书的操作说明做调整,但如果手边没有说明书,调整时就以农历十五月圆为基准,将月相表的月亮图形对准正中间,再按照当时的阴历推算做调整。
在腕表功能上,飞返和逆跳常常被放在一起说,业内也常常把这一功能直接用“飞返/逆跳”来表示。但是实际上,飞返和逆跳虽然从功能上看起来差不多,但其内部的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完全不同。
“逆跳”式指针是走弧线的,“逆跳”式的回返是自动完成的;而“飞返”式计时码表的指针是转圈走圆的,它的回零需要手动按钮操作,还可以从左右两个方向完成。
飞返计时
飞返功能专用于对计时码表某一类的描述。飞返计时,就意味着按下按钮,所有计时指针立即归零并马上开启下一次计时。到达终点的指针不在继续前进,立即弹回起点,从而使不断地转动变成一种往复运动。
宝珀深潜器Bathyscaphe飞返计时码表
普通的计时码表需要启动、停止和归零这三个动作来完成,搭载有飞返功能的计时码表,佩戴者只需按动按钮一次,即同时完成停止、重置以及重新开始计时的动作。不但降低了因多次操作的损耗,更可以迅速精准地计时,对于佩戴者来说,便捷又“节能”。
逆跳
逆跳顾名思义就是指针可以往回跳跃,是指指针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当到达终点时可立即自动跳回原点,并且继续正常运行。
江诗丹顿传承系列逆跳日历表
逆跳是指手表指针运行的一种方式,和传统做圆周旋转的指针不一样,逆跳式的表针是走单程的,当指示刻度满程后,指针会瞬间归回刻度起点,进而重复新的过程。
逆跳式的刻度均为扇面的,而且指针的轴一般都在表盘的边缘上,刻度扇面的弧度低于180度,典型的在120~150度之间。
具备万年历功能的手表无需手动调节,可自动识别大小月和闰年的2月份,时刻保持日期的准确性。
百达翡丽万年历Ref. 5320G
公历一年365天,分成12个月,其中有7个大月(1、3、5、7、8、10、12月)是31天,4个小月(4、6、9、11月)是30 天,1 个月(2月)是28天或29天(闰年)。公历闰年判定遵循的规律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每逢闰年,2月是29天。
万年历手表就是将如此复杂的年历算法,通过一些大小不等的齿轮运作、计算,并整合到一个表壳里。一般万年历的机芯只能计算四年一闰,无法计算更复杂的历法,因此一般准确度只能到2100年。
亨利慕时勇创者万年历电光蓝腕表
万年历表机芯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主管时、分、秒一般的计时工作,另一个部分就如同一套天文自走模式,它以一枚微型的卫星齿轮系统运作,整个系统自转一周需时四年。
陀飞轮是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先生在1795年发明的一种钟表调速装置。法文Tourbillon(故又称特比龙),有“漩涡”之意,是指装有“旋转擒纵调速机构”的机械表,陀飞轮是为了校正地心引力对钟表机件造成的误差。
宝玑5439双陀飞轮腕表
陀飞轮表代表了机械表制造工艺中的最高水平,整个擒纵调速机构组合在一起并且能够转动,以一定的速度不断的旋转,使其把地心引力对机械表中“擒纵系统”的影响减至最低程度,提高走时精度。
工作原理:把游丝、叉式杠杆和擒纵系统设计在同一轴上运作,陀飞轮在运行时会不断旋转,以减少地心引力所做成的影响。
但陀飞轮装置极其复杂,而且由于制作成本及工艺的要求相当高,因此陀飞轮便成了高级手表的代名词。
积家地球物理天文台陀飞轮腕表
球形陀飞轮的外形类似球体,球形陀飞轮不仅在视觉上更加立体,在保证走时精准上也大有作为。球形陀飞轮最早由积家在2004年日内瓦表展上推出。
1920年代,德国的Albert Helwing发明“浮动陀飞轮”(flying tourbillon,或称为“飞行陀飞轮”),它是一种没有支架的陀飞轮,为的是让陀飞轮尽可能地扁一些。
手表测速是手表外圈刻有500/400/350等依次减小的数字的计时表,这些代表的物理量为速度,单位为公里/小时,这个表圈称为测速计。
劳力士迪通拿
使用方法:以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为例,因为高速公路上一般竖有距离指示标杆;当经过起始点时启动秒表,秒表针从12点开始计时,当移动1公里时候,停止计时,此刻针所指的数字就是前一公里的平均速度。
譬如在12点位置有60,因为一分钟走了1公里,那么速度就是60公里/小时。
帝舵Monte Carlo Ref.7032/0计时码表
表圈上数字对应的位置是怎么推算出来的呢?其实很简单。要知道500这个数字应该刻在那个位置?那么需要做个简单的除法;即演算在500公里/小时的速度下行驶1公里需要多少时间,单位为秒。
1小时=3600秒 ,那么500公里需要3600秒完成,根据等比原则,1公里需要的时间就是3600/500=7.2秒,所以500一定是刻在表盘的7.2秒处。同理,400应该刻在3600/400=9秒的地方,而100则刻在36秒的地方。
当时速度低于60公里/小时的时候,测速计就不能直接使用了,除非增加低速度的刻度值。
在表盘上通常会有一个表示动力储存的显示窗。机械表会显示需要上弦前还能运行多长时间,石英表则显示电池电量高低。
朗格LANGE 1系列139.032
德文字母“AUF”和“AB”分别代表满弦和动存耗尽状态
最早的动力储存出现在几个世纪前的航海钟上,当时在海上航行的船只,要依赖走时精准的航海钟来测算经度和确保航行安全。由于以当时由机械装置提供动力的钟表,如果出现上发条不及时的情况,就会发生走时不准甚至停走的状况。由此,钟表匠们开始寻求一种可以直观显示能量的装置。
工作原理:通过测算机械钟表的发条余力(发条卷紧的程度),对表款的能量进行直观的指示。而这个指示装置,也通常是在钟表的表面上开一个扇形窗口,并以指针指示该余量。
万国飞行员版“小王子”纪念腕表
评价动力储存优劣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长动力,也就是维持手表走时的动力储存时间越长越好。第二是能量递减的速度越均匀越好。
如果一只手表越来越快地衰减掉它的能量的话,就会走得不准。所以,手表储备的能量越长,衰减得越均匀,对制表技术的要求也就越高,表越难做。
一般自动上链的机械表是运用人体手臂的运动来完成上链的,但手表若停放时间过长,或因为戴表的人每天活动量很少,造成表上链不足,动力不够,形成不走。
欧米茄装置有同轴擒纵系统的2500机芯是20世纪机械手表界的重要发明之一,也有偷停的困扰
特别对于一些表,本身自动上链的设计有不足之处,问题更加凸显。碰上此类问题,只能适当加长佩戴时间,或通过手动补链来解决。
如果动力没有问题,那可能就是表的机芯本身的问题。有的人戴表很长时间都不洗油保养,机芯里有很多灰尘,油迹,锈蚀,从而产生的小杂物,有时齿轮间会被小杂物卡住而偷停。再有就是表有否摔过,受过大的震动,而造成表走走停停,这时就要请钟表师傅维修保养。
欧米茄随后的2500D和全新8500机芯启用三层同轴擒纵轮,进而解决了在同轴机芯上的偷停问题
晚上偷停不一定是动力不足,手表上的星期或日期窗口都是晚上开始跳动,这里要是停住了有可能是跳历部件损坏或是卡住。
表盘上12时位置是鲜艳的红色,俗称红12。至于“红12”的由来,目前是暂无定论,最常见的说法是:一战时期,怀表转型为便于参战官兵佩戴的腕表时期一项重要的特征。
当时怀表改型为腕表,其时标的摆放位置与现代表盘的格局迥然不同,12时标自然也不在腕表的中部偏正上方位置。为方便早期腕表教调装置的设置和迎合当时人们的观表习惯,所以12时标大约在当代腕表的3时标或者是9时标处。
浪琴 180周年纪念限量版
L2.774.8.23.3
考虑到12时标对于腕表的重要性,为避免观时出错,所以将12时标染上醒目的鲜红的色泽。一般都是用红色,也有用蓝色的蓝12表款。
所以正是因为方便又好看的特质,它才得以在古董表中保留下来,一直流传至今。如今市面上的红12腕表多为纪念款或特别款,各具特色且韵味独特。
在计时表里面,有一个很有标志性的设计,叫“熊猫盘”。熊猫盘被认为是主盘与副盘之间对比鲜明的颜色碰撞,形成独特的一种设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计时表逐渐风靡,理由是赛车运动的狂热,带动了计时这个特殊的时间记录工具。
劳力士 熊猫盘
“保罗·纽曼 迪通拿
第一种情况,也被认为是最正统的熊猫盘,即表盘底色为白色,3/6/9点钟位置的副表盘为黑色。这种盘面酷似熊猫的面部,黑色副表盘如同熊猫的两只眼睛和鼻子,因此在色彩和形态上与熊猫极其相似。或者表盘只有两个副盘,鼻子位置副表盘采用日历开窗代替,也算是熊猫盘。
泰格豪雅 卡莱拉系列
Calibre CH 80计时码表
第二种情况,和第一种情况恰恰相反,表盘底色为黑色,三个副盘为白色。这种设计同样很流行,并且也被叫做熊猫盘,熊猫盘并不是因为设计灵感来自于熊猫才得名,所以并没有人提出说这种设计不能这么叫。或者给表盘加上彩色的外衣,让手表看起来更加丰富。
宝格丽DIAGONO系列
当然,也有第三种情况,即副盘在6/9/12点钟位置,也有白底和黑底两种情况。这样的熊猫盘需要横过来看才像,在主流的说法上,也会把它们归类为熊猫盘。
三针一线表也被称作规范指针(Regulator)表。它的特点是表盘上时针、分针、秒针各占据一个刻度盘单独计时,而三根针的尾巴都落在12点到6点连成的直线上,故称之为“三针一线”(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品牌的非一线式设计)。
一针一时各司其职,仪礼感甚是强烈让人过目难忘。它由中央指针指示分钟,并将时针与秒针分置以指示时间,这种装置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航海钟上。
由于三针根根分立,运行时不会互相干扰,准确度也大大提高,这种功能在天文和观测领域里占有重要席位,也成了早期高级手表的象征。同时,专供校表师校对其他手表上的时间之用。
“独眼龙”表其实就是跳时表。跳时表的表面有小窗指示12小时中的各个钟点,分针每经过60分钟,该小窗就会弹出下一个数字。跳时表的原理是将传统的指针改变为能够转动的数字盘,通过数字盘的运转来表示出不同的小时。
柏莱士 VINTAGE系列
现今的跳时表缘起于十八世纪英国的George Graham,1740年左右他制作了一系列的Regulator Clock (三针一线的精密对时用天文标准钟),其中有一款使用小视窗加上数字转盘来显示小时,便成为今日跳时表的始祖。也就是在“三针一线”的基础上把小时用窗口单独显示。
带有星象图展示的手表,有的在表盘展示,有的在表底展示。
梵克雅宝 诗意复杂功能腕表系列
巴黎夜空 星象图
一般的星象图手表会显示北半球全年星辰和星座位置,手表可设置当地的星象位置,随着时间流逝,星象图会转动。
卡罗素(Carrousel,意为旋转木马)是由丹麦籍制表师巴纳·伯尼克森于1892年发明的,他希望创造出一种与陀飞轮一样可以对抗地心引力、价格又较能为人所接受的特殊擒纵机构,卡罗素便由此诞生。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卡罗素腕表的制造以及发展集中在英国,但英国的制表业在当时并未有长足的发展,渐渐的导致卡罗素的生产也逐渐销声匿迹。
让卡罗素重新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是在2008年,宝珀卡罗素首次亮相巴塞尔钟表展,在当时成为了世界上的首枚卡罗素腕表,也是历史上第一枚一分钟飞行卡罗素表。
宝珀 开创系列
92322-34B39-55B
基本原理:卡罗素将擒纵机构和摆轮搭载于一个围绕轴心转动的框架载台上。它不设置固定齿轮,有两个独立并且互补的运转轮系,这两个都是由第三齿轮带动。也就是在双齿轮传动链中,一条是控制框架旋转的,另外一条是为擒纵系统提供动力的。
卡罗素和陀飞轮的区别主要有:
1、陀飞轮旋转一圈的速度通常要比卡罗素快一些
2、陀飞轮摆轮通常与框架同心,卡罗素则为偏心(极少同心)
3、陀飞轮有固定轮、卡罗素没有固定轮
以上仅能作为简单的判断准则,但也有例外的状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