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少林寺风景优美,人文内涵深厚,值得推荐,详见我之前发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少林寺》,可复制链接打开看:https://www.toutiao.com/i6716509769848324615/
少林寺的历史文化和传奇故事太多,用来写几本书、拍几部剧也用不完,君不见电影版的《少林寺》之后,又有了新版《新少林寺》,电视剧版的《少林寺传奇》也拍了N部,至于关联到文学作品的描述,仅金镛先生笔下的15部武侠经典,也大都有关联少林寺的线索,用一篇走马观花的游记来讲述少林寺的文化和传奇是很难的,所以我只能叙述下自己的游后感悟,那就是如题所述,“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禅宗祖庭,武林胜地)
1、开宗之西方圣人菩提达摩
少林寺是先有禅宗盛名昭彰,后有武功独步天下。禅宗,网上搜得的定义是:“又名佛心宗,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达摩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
从血与火的五胡十六国乱世,到经济、民生相对安定的南北朝时代,佛教的传播与兴盛虽然不是遏制战争杀戮的原因之一,但也多少对封
建社会上层的统治阶级起到了慈悲宣化的作用。从西域僧人佛图澄的“戒学”到西方菩提达摩从印度带来的“佛心”宗,“度己、度人,普度众生”,是僧人的最高操守。
少林寺承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那是南北朝时期佛教最兴盛的阶段,同时期与北朝(魏)拓跋族对立的南朝佛教更为兴盛。杜牧的《江南春》里提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第三个朝代是“梁”,梁国的皇帝萧衍就是一个甘愿为成佛而数次出家不做皇帝的人。与此,已迁都到洛阳的北朝魏国,极力想摒弃鲜卑落后文化的拓跋氏,也在宗教信仰上极力推崇佛教。
(西方圣人殿)
西天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就是在中土佛教兴盛的这一时代背景下来到了中土,开创了禅宗。达摩先到了南朝梁国,但当时的汉传佛教主旨是注重自我修身(度己),而达摩的佛法主张是普度众生、明心见性(度人),因为理念的不同达摩“一苇渡江”,北上嵩山在一石洞面壁静修九年,因为面壁参禅太久,以至于石壁上都被映出了达摩的身影。由此可看,即便是讲究“顿悟”的禅宗,在修行过程中也是极苦的,通往成功的正果之路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顿”的瞬间,是需要长期的心路积累才能达到豁然开朗的“悟”。
(讲禅)
2、无神论之禅宗,事事皆可参禅、人人皆可成佛。
六祖惠能认为,佛性人人皆有,有的人心性被暂时被惑,只是缺少点醒之机,所以禅宗讲顿悟,人人皆可成佛。换做俗世的我们来说,除了佛家的基本戒律外,在精神层面我们是否也会有遮蔽我们心性的“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呢?!菩提达摩主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不拘于形。
修行并不等同于在寺庙内烧香拜佛、吃斋念经那样简单,修行不是修形,而是修心。世界三大宗教中,只有佛家讲“无神论”,因为众生皆可成佛。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修行(阻力、压力等困难),那也相当于佛家所述的劫难,但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顶住压力、知难而上、冲破阻力,那也是我们每个俗世之人的修行之路,“做人时无我无欲,做事时尽心尽力”,也就相当于佛家禅宗所述不拘于形的另一种成佛、正果。
不拘于形,处处皆为修行。禅宗僧人参禅打坐、念经敬佛,是他们的修行(工作);红尘中人努力工作、和睦家庭,是我们的功课(修行)。这就是我理解的禅宗,“明心见性”。
(唐太宗李世民碑文)
1、禅武合一
若说嵩阳书院是讲经说文的地方,那以功夫享誉海内外的少林寺绝对是以武兴寺的典范。少林寺虽然承建于佛教最鼎盛的北魏年间,但在“十三棍僧助唐王”之后的唐朝有了更大规模上的扩建,因为朝廷的追加封赏支持,少林寺在唐代时就有“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这在以道家老子李耳为先祖自诩的李唐王朝,把禅宗少林寺捧到如此高的地位是实属难得的。
少林寺在唐初时的传奇,也如82版《少林寺》里描述的情节故事一样,“众多的波折、磨难,造就了结果的圆满”,所以若从“文”的角度来讲禅宗明确了少林寺释源的无上地位,从“武”的角度来讲“少林功夫”为少林寺博得了独步天下武林的传世绝技。“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在“武无第二”的历代武林,这句话被宣讲了近千年,但一直没有遭到异议。
(延丞师傅演练的八段锦)
少林功夫,最早是由僧人参禅而来。禅,网上搜得的定义是“一种基于静修的行为”,而僧人们在参禅打坐之后,因为久坐造成经络阻滞,所以僧人们在打坐之余疏解筋骨时创作了健身术,后来陆续吸收进来民间的各种技击之术,逐渐演变为少林寺独特的武术。
少林寺的现在,已经不简单是嵩洛区域的一张文化名片,而今早已成为了中原文化走出亚洲、步向世界的一张功夫王牌。除了传统武术套路表演,在与世界搏击接轨的现在,少林寺旁的众多武校为各省输送着最优秀的武术散打人才,其中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作为世界最大的武校,对整个武术搏击届的影响举足轻重,国内众多的武术散打冠军大都有过载塔沟武校学习过的经历,塔沟武校这里是离武术搏击冠军梦最近的地方。
(世界最大的武术学校:少林寺塔沟武校)
2、少林武侠
我的童年过渡期正处于武侠电影刚开始热火的时期,记忆中所看到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少林功夫片,那时是跟着大人们在村里麦场看的露天电影《少林寺》,再后来的记忆就是父亲还给我买过一个印有少林寺三个字及李连杰打拳造型的背心。对于80后的我来说,少林寺是我脑海中永远抹不去的童年回忆,而随着后来年龄增大进入少年,就开始受金镛先生的武侠小说影响,对书中的论调“少林为天下武学之源头”更是深信不疑,更为敬仰的是金老先生借武侠小说,从字里行间中写出的关于武侠的定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金镛先生来过三次少林寺,第一次来少林寺时,82版的《少林寺》电影还没公映呢,从第二次来的新闻稿查询的时间推算,应该是在1981年,当时的少林寺破败不堪,寺庙周围根本没有路,荒草一人多高,庙内的泥菩萨多有坍塌,当时金大侠参观后肯定是唏嘘不已。2001年5月19日,时隔二十年后金先生第二次到访少林寺时,少林寺已经是修缮翻新、模样大变。
(金庸先生手书立碑)
进入山门的第一进院落内,现立有为纪念金镛先生而立的一栋碑刻,上面刻有金大侠的十五部经典武侠书目。我们这一代与长辈们那一代的不同就在于我们的童年、少年时代有武侠作品的影响,武侠小说对之于后来长大成人的我们来说,犹如那“成年人的童话”。也是受武侠小说影响,每一位七零、八零后的男孩子,大都曾有一段少时”堂吉诃德“式的世界观,那一段令父母头疼的任性叛逆期里,对我们来说是任侠,对长辈们来说却是任性,“放荡不羁的我们,却说是追求自由;打架斗殴的参与,却认为是去匡扶正义”。如果武侠能算是一种信仰的话,那我们七零、八零后的信仰里就唯有武侠一席之地。信仰在我看来,也不一定必是属于宗教、党派的专属名词。我们梦里的武侠世界,往小了说是一种“任侠”情怀,放大了讲这也是一种追求自由、正义的世界观。
我认为的“武侠”世界里,大多描述了两种事理:求正义而不得,所以去匡扶正义、快意恩仇;求自由而不得,所以去破坏秩序、不破不立。然,当前的社会,和平盛世不需要侠了,而侠也通常存在于礼崩乐坏、瓦釜雷鸣的乱世,所以80年代因为《少林寺》掀起的武侠热,终究成为了历史,不管金老先生封不封笔,由新派武侠开启的时代逐渐凋零,毕竟社会文化也有时间、时代、流行属性。
第二次到少林寺的金大侠早已白发苍苍,在院内携着永信大师的手信步闲游,遥指东侧太室山峻极峰,开玩笑地聊谈到,“那是左冷禅的地盘吧!”现在,武侠小说遇到了比《笑傲江湖》中左冷蝉更冷的境遇,已逐渐被淹没在“穿越类、玄幻类、情欲类”网络小说之下了,金镛之后,我们这些七零、八零后的“成年人童话”彻底消失了。
少林寺,武术和禅宗,刚柔相济,文武双全;我们个人,文明自己的精神,野蛮自己的体魄,陶冶情操、强健体魄的同时,也为理想、也为家庭、也为社会。文武之道,一张一驰,是一种和谐。
钱钟书认为,传统文化的土壤不在,文化自然倾塌,但用倾塌后的砖石,未必不能建起新的高楼。少林寺及少林精神,也是如此。
【林旭生,于2017年9月27日】
~~~
附图:
塔沟武校生之演武厅
寺内大雄宝殿(后修缮)
禅宗二祖断臂立雪求法之“立雪亭”
塔林
寺内古建斗拱
方丈室(寺内住持永信大和尚的居所)
市外远处之嵩山
三皇寨
嵩山之特殊岩貌
塔沟武校生之传统武术套路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