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绩效工资是从2009年1月起首先在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发放的,之后扩大到了其它基础教育学校。由于各地的政策不同,各个学校又有自已的核算办法,所以发放形式千差万别,正因为如此,绩效工资也成了教师诟病的教育问题之一。
我所在的学校在开始发放之前,学校印发了一份考核发放办法,让教师讨论。学校的发放办法是:绩效工资总额的70%平均发放,30%中扣除70%学校留用,另外30%纳入考核。教师们认为平均发放的太多,学校扣除的太多,纳入考核奖励的太少,对一线教师不公平。但实际上教师的诉求并未被采纳,最后还是按校委会制定的办法发放。
当时教师们私下很是诟病,意见集中在学校将教师的绩效工资扣留用作管理人员、班主任津贴发放和超课时补助发放上。当然了教师的不满是扭不过校长的权力的,最后只能忍气吞声了。
以我为例,我的绩效工资被学校扣除了五百多,按满额代课,不请假,不旷课,不迟到、早退,一个月能发二百多点,另外的三百多就被学校拿走了。与教辅、后勤那些不代课的老师是一样的。不管我如何努力工作,这些钱我是拿不回的,除非我超课时代课,或者做班主任才能把被扣除的钱挣回来。
教育部这次提高绩效工资的比例,单列班主任津贴,无疑是为了激励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表达了对任劳任怨,努力工作的教师的尊重。但是如果发放过程中,还是由歪嘴和尚念经,教育部的激励与尊重又会变成另一种不满,会更进一步地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所以我认为:
第一,一定要收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绩效工资发放形式的权力,以防歪嘴和尚念经。
如果这次教育部增加的绩效工资发放仍然交给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柜架发放办法,由学校拿出具体细则的话,绩效工资有可能又会沦为新的教育弊端,进一步打击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因为学校很难打破大锅饭,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成绩难于界定,因为教育从来都是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德育教育,一条是知识教育。德育教育是软教育,无法确立标准,总不能说你上课时,有学生迟到了,就判定你没有对学生进行过品行教育。知识教育虽然是硬性的,但也只能拿中考和高考成绩来评判,问题是学校的班级是分快慢班的,成效的周期也长,三年后才能看到成绩。另一方面教辅后勤工作人员也是教师编制,他们的教育教学成绩又从何而来呢?所以,处理这样的关系,一个校长怎能驾驭的了呢?
第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标准,才能真正体现成绩与效果的作用,是需要智慧的。
绩效,顾名恩义就是成绩与效果。医生可以拿看病的人数和创收来体现,工人可以拿计件与时间来确定,那么教师呢?拿什么来衡量呢?德育教育是软性的,知识教育软性(义务教育)和硬性(考试成绩)皆有,怎么样的标准才能真正体现成绩与效果的作用,进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呢?缺少智慧是很难平衡的。
第三、如何杜绝学校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拿最高的绩效工资呢?。
无庸讳言,现在的绩效工资发放,拿最高绩效的是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这是绩效发放最突出的弊端,也是教师们最为不满的情形之一。这一次的绩效工资发放,如果仍然突出领导的作用,给予高标准的话,那么一线教师的作用将再一次地被削弱,其积极性将遭受比以前更大的打击,对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杜绝这种现象的重新登台,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
总之,绩效工资要真正体现教育工作的独特性,摆正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把党和国家对教育和教师工作的尊重落到实处。
单列班主任津贴彰显的是国家对班主任工作的尊重。
班主任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每天要比学生早到校,晚归家,除了完成自己的正常教学任务,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关心每个学生的衣食住行,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协调学生与其他任课老师的关系,处理学校分配给班级的各种任务。可谓处处有班主任的身影,事事离不开班主任的亲临。
班主任的劳动和付出与酬劳不成正比,农村学校、乡镇学校、县城学校的班主任津贴大多在一月五百元上下。他们能够勤快而忠诚地为学生服务,不是为了区区五百元钱,更多地是出于良心和奉献。
总之,单列班主任津贴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金钱意义。
总结:不管是增加绩效工资的比例,还是单列班主任津贴,都是继给予教师惩戒权之后教育界的又一次震动,它充分彰显了国家重视教育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