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院位于中国东南海滨城市——厦门。1981年建校(前身鹭江职业大学),是福建省属公立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2007年5月,通过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及专业评估;2011年9月,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1年10月,成为国家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2012年6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3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1月,获批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现有集美、思明、厦软三个校区,占地1464亩,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21600余人(含研究生,留学生)。学校秉持“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遵循“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校训,培养“集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核心能力为一体且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建设“亲产业、开放式、国际化”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学校下设有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设计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峡商贸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数字创意与传播学院、应用数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创新创业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密苏里学院、软件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学院等院、部。
现有56个本科专业,定位于“特色的工科、精致的理科、应用的文科”,紧密对接厦门/福建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致力于打造“装备制造、材料应用技术、电子信息、城乡建设与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产业、创意与设计、商贸及金融服务”等8个服务地方产业的专业群,涵盖了理、工、经、管、文、艺、法等学科门类,逐步形成“强工程、厚经管、大文化”的学科专业战略布局。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外引”、“内培”与“柔性聘用”并举,实施“251人才工程”、 “532人才结构计划”等人才计划,逐步形成了以硕博士学位教师比例高、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高、具有海外经历的人才比例高、外(台)教比例高等“四高”为特点的师资结构。目前,全校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硕博士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3%,高级职称教师占49%。双聘院士和长江学者9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名。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 被评为省级示范中心。
实验教学用房近1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原值达4.1亿元。建成了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立项5项。文科情境体验教室12个、校企共建实验室18个;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310个。图书馆藏书181.9万册,电子藏书162.5万册。信息化、数字化校园高起点建设。
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福建省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8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国家级5个、省级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省级精品课程39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40个;省级教学名师12名;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项目9项;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5项;省本科高校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土木工程等5个专业通过权威评估认证。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快速发展。2007年以来,科研项目的级别、数量和经费总额持续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2016年,科研经费达7900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79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1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5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人文优秀成果奖3项。现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2011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21个;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91个。
加强产学研合作,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在厦高校中率先启动《服务海西/厦门行动计划》;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快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厦门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战略、厦漳泉同城化及“山海协作”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2015-2018年);与宸鸿科技、冠捷集团、联芯电子、麦克奥迪等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深入合作,成立全球安卓系统研发中心、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中心、触控产品检测中心等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建设福建省客车及特种车辆研发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市电力电器产业公共研发检测平台、厦门市软件评测中心、厦门(集美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龙岩市机械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24个省市重点平台;成立大学科技园,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联合共建“中美(厦门)国际离岸孵化器”(福建省首个);参加6·18、9·8投洽会、文博会,发布“两岸创意经济研究报告”;联办“附属中专” 和“附属中学”;是科技部“创新工程师培训基地”和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继教基地。
针对我校办学特点,在广大学生中大力培养与亲产业人才相匹配的人文素质。精心实施“阳光雨露计划”,培育了以“周末文化集市”、“文明班级创建”、“素质养成主题周”为代表的一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把学生带进舞台中央,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素质养成平台上的主角。积极搭建线上线下良性互动的服务育人平台,“厦理工e起来”微信公众平台获福建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大力倡导“守望相助”的校园亲情理念,激发学生自助互助的热情,引导学生亲情体验,完善阳光健康人格。富有厦门理工特色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效保障了学校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012年以来,在福建省本二批高考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居省内同批次高校首位;自2013年起部分专业在福建省及其它部分省列入本一批招生。具有招收篮球和健美操两个项目的国家大学生高水平运动队资格。
学生竞赛已获得国家级奖项近1400项,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结构设计、英语竞赛、工程算量、物流设计、机器人等国家级大赛中获一等奖近160项;在省部级各类学科竞赛中成绩突出;在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获油车组总冠军,并代表中国参加2014年“FSAE世界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大赛”,获燃油经济性单项冠军,取得了中国高校参赛历史最好成绩,获“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总冠军;在2016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中均获总成绩第一名;获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一等奖;获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全国一等奖;连续三年在福建省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中获第一名,并获两次全国一等奖;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在“广联达杯”全国高等院校工程算量软件大赛中四次夺冠;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中获特等奖;获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在“中国大学生莎士比亚英文戏剧大赛”中连续三届获第三名;在第十一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获第26届世界健美操冠军赛(美国)单项亚军佳绩;女篮两次闯入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十六强,2015年荣膺“东南王”。
毕业生以“务实精神好、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足、外语水平高”等特点广受业界欢迎,一次性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连续多年被评为“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国际交流多元拓展,闽台合作成果丰硕。先后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韩国蔚山大学等10多个国家54所高校开展合作交流。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共建的厦门理工学院密苏里学院,成功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福建省首个);师生出国(境)访学、研修频繁,与国外多所知名大学开展本科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项目,积极开展国际化课程改革,开办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开展有特色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与27所台湾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是福建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试点高校;与台湾优质高校合作,已获批7个闽台高校“4+0”合作专业;与台北科技大学联合设立福建省师资闽台联合培养中心。
学校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连续三届获评“省级文明学校”;获评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被誉为“地方经济的人才摇篮”,“福建省最受考生欢迎的高校之一”等。《2009年厦门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厦门理工学院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快速提升”;2010年,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教育工委书记陈桦高度评价我校“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成效明显”;在近几年福建省本科高校内涵建设评价汇总中,我校主要指标均居同类高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