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悟空邀请! 一战前的欧洲列强们都尽可能地扩大了各自的军队数量、装备库存以及更新、调整了各自的军事部属和计划,其中正与巴尔干诸国及俄国出于严重对立关系的奥匈帝国,自不能例外。
1911年春季,奥匈帝国政府就下令放宽预备役人员年限,使之总量扩充了百分之四十之多。第二年7月5日,就在预备役中征召新兵二十万零五千九百人,这样,战前奥匈帝国可用于对外作战的总兵力约为三百万人。(同期,俄国是五百六十五万人、法国是五百零六万人、英国是一百二十万零三千人、德国是四百九十万人)。各国轻重武器的大致拥有量可见下面列表:
对于各国陆军的训练质量,据当时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各国武官对于其演戏的综合评估来看,德国、法国的陆军训练水平最佳,奥匈军队与俄国军队的素养差不多,弱于德、法、英三国,但比意大利、塞尔维亚、希腊等国要强。
由于版图及历史原因,奥匈帝国的海军实力较弱,更缺乏远洋作战经验,只能承担一定的岸防作战任务。
在一战前的奥匈帝国参谋总部制定的作战计划方面,帝国陆军主要的任务,即在作为盟友的德意志帝国全力向西,实施施里芬计划的时候,要承担主要的对俄国、对塞尔维亚及黑山的进攻作战。
根据这一宗旨,奥匈帝国陆军中即将越境作战的一百五十万大军,按照作战方向,被分成了三大集团。其中对俄作战的“A”梯队占整个兵力的一半:二十八个半步兵师,十个骑兵师,二十一个民军旅和预备旅,编为四个野战集团军,沿桑河与德涅斯特河一线展开。
对塞尔维亚及黑山作战的“B”梯队,拥有十二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六个民军旅和预备旅,编为巴尔干集团军,沿萨瓦河与多瑙河展开。
而由八个步兵师、七个民军旅和预备旅组成的“C”梯队,则作为机动预备队,视战场形势,随时策应、增援“A”、“B”梯队。
以上,即是一战前奥匈帝国军队的大体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