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这个问题之前,应该想如果太空育种获得的农作物品种不能在地球种植,人类费劲将植物送到太空干嘛?要知道送一定质量的物体上太空,几乎要花掉同等重量的黄金。
所谓的太空育种并不是一定要在太空种植农作物,人类太空事业才发展了几十年,尚不足以在太空大规模地种植农作物,主要是火箭的发射成本太高,人类也没有再太空种植哦农作物的需求,而且由于太空环境的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更是没有保证,我国去年的嫦娥四号携带着一个包括棉花、昆虫等物种的卫星生态圈到月球上,而棉花最后只是发了芽,还没长成就被冻死了。而一艘飞船携带的植物长成之后够一个人一年的用量就不错了,而地球有75亿人,每年需要发射75亿次火箭,全世界加在一起也没有这个实力。农作物育种是为了给人们“找吃的”,既然现在人类还居住地球上,太空育种的目的当然是选择更优良的品种在地球上大规模种植。
太空育种是利用太空环境和地球的不同,使植物的种子或者胚胎受到更高的宇宙辐射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快速地产生变异,而这还没完,因为变异是随机的,所以经过太空环境的种子或者植物胚胎,还是要带回地球,在试验田中种植,然后从外部性状到内在基因分析植物的变异情况,从中寻找对人类更有利的农作物性状,然后经过多代的选育、杂交甚至回交近交的方式获得想要的性状并且将性状固定下来,成为一种某一方面性状优良且稳定的农作物品种。
也就是说,所谓的太空农作物,只是利用太空环境,最终的目的当然还是获得能够在地球上种植的稳定物种,不是加上太空两个字就必须在太空中才能生存。事实上迄今的太空生物学实验证明,地球生物在太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些影响,植物、鱼类、两栖类等较为原始低级的物种还能正常繁殖,但是保不齐会向哪个方向演化,有的种子变异之后反而对人类不利,没有种植的价值。也并不是所有的种子都会变异,需要通过种植实验继续选育。而高等的哺乳动物受精卵无法在太空中正常地发育,至今科学家仍未曾成功实现哺乳动物在太空的繁育。
太空育种的作用模式是利用太空的高宇宙辐射诱导植物基因的突变,是通过加大环境选择压力的情况使动物变异,其实从生物学原理上和超级细菌形成的过程是一样的,只不过超级细菌是由于过量地应用抗生素诱导细菌不停地向抗药方向演化。而太空育种等生物科技的实现,也证实了进化论的正确性,我们现在不明白的是生物演化的内在推动机制,而生物演化的自然选择基础基本上已经不能被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