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核心的碳中和概念股。
远光软件属于能源互联网行业,最多算是可以蹭热点的公司。
碳中和投资,还是需要根据以下三条投资主线展开:
第一条主线是从碳排放的前端出发,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用低碳替代高碳、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这种方法最经济,减排的效果也更好。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的使用。化石能源就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目前我国的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仍在75%左右。目前中国已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5%的要求。2019年的时候,这一比例是15.3%,2020年大概持平。那么“十四五”期间,每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要提升一个百分点左右。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风电、核电、光伏等。风电和光伏是主流。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测算,我国电力对应的碳排放峰值约在2025-2030年达到55亿吨,而随着风电和光伏占比的提升,到2050年电力对应的碳排放可以下降到22.5亿吨,基本能减少一半。而光伏比风电的潜力更大一些。首先,过去十年间,光伏的度电成本下降了82%,是所有可再生能源中成本下降最快的品种,已经成为中国最便宜的能源。其次,光伏发电渗透率依然很低,未来成长空间巨大。第三,中国主导全球的光伏供应链,竞争优势非常突出。目前光伏产品中只有3-4成用于满足国内需求,而6-7成则通过出口销往海外市场,海外光伏市场对中国供应链有较强的依赖。
和清洁能源高速发展相关的,还有一些产业链上的机会。比如短期内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的建设、长期储能技术的突破及分布式光伏的推进,这些方向也将受益。除此之外,新能源的崛起必然导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需求下降,行业会加速出清,相当于给传统能源再来一次供给侧改革,整个行业受损,但细分龙头有望受益。
第二条主线是从中端提升节能减排水平,包括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我国的高碳排放的前三大行业分布是:电力与供热碳排放占比51%,制造与建筑业占比28%,交通运输业占比10%。尤其是电力和建筑业的碳排放占比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电力与供热更多需要从源头治理出发,积极增加新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而工业和建筑业则将更多基于能源应用环节的提效降耗。
在交运方面,新能源汽车对燃油汽车的替代是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碳减排措施,而且NEV积分政策近年来呈现收紧趋势,未来可能还将继续收紧,以加速新能源车渗透率。新能源车产销持续扩张还将进一步拉动上游电池、设备以及电子元件的需求,同时带动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在建筑业方面,环保建材、装配式建筑也将受益。建筑业的高碳排放一方面源于水泥、钢筋等高耗能建材,另一方面也源于其建造模式和效率的相对低效。“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建筑业也有望迎来新一轮结构性调整,一方面是低碳环保材料的市占率有望继续提升,另一方面装配式建筑通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能够大幅减少建筑原材料与能源消耗、降低施工污染。
在原材料方面,传统“高碳排”材料制造业会受损,如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等,但里面的优质龙头会受益。统计结果显示,金属加工业、基础化工业和石油化工业碳排放规模居前,这些行业可能将面临更高的碳减排环保要求,落后产能将加速出清,带来行业集中度提升。其中以电炉代替高炉、以再生铝代替电解铝等替代变革做得好的龙头会受益。
除了行业内部的转型升级,还有一些专门为其他企业提供节能服务的企业也很受益。比如最近10个交易日内收获8个涨停板的中材节能,主要就是做水泥等工业行业余热资源综合利用的。不过目前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不强,短期的暴涨还是炒作因素占主导,要注意风险。
第三条主线是从后端出发,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促进资源品的回收再利用。包括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等领域。主要方向有垃圾焚烧、危废资源化、环卫电动化、再生资源、电池回收等等。相关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环保板块。
除了从碳排放链条上减少排放外,实现碳中和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碳交易。即鼓励减排成本低的企业超额减排,将富余的碳排放配额通过交易的方式出售给减排成本高、无法达到碳排放要求的企业,从而帮助后者达到减排要求。电力行业已经率先纳入履约周期,钢铁、化工等其余七大高耗能行业预计于“十四五”期间纳入。截止到2020年8月,我国7 大试点碳市场已经累计成交量超 4 亿吨,累计成交额近 100 亿,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碳交易市场。今天触及涨停的国网英大就是碳交易概念股,是国内第一家涉足碳资产管理业务的上市公司。不过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也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最后总结一下,碳中和是一个很长期、很宏大的国家战略,里面牵涉到很多行业,今天相当于帮大家画了一张地图。这里面提到的行业板块只能说会从这个趋势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在资本市场就会有好的表现。短期很多都是主题炒作,中长期还是要回归公司的基本面,同时考虑经济周期带来的行业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