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中国的建筑,似乎人们对中国现代的建筑没什么印象。大概是因为中国古代建筑太有魅力了吧。从仅存的唐代建筑实物佛光寺、南禅寺、天台庵,到有“八大辽构”之称的宋辽时期的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山门、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开善寺、善化寺等,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无不是我们国家的瑰宝。但现代建筑呢,既符合我们中国文化又有现代特点的建筑却少之又少。
首先咱们先来看看这个“现代建筑”的时间划分。如果笼统的讲,所谓现代建筑,也就是从建国以后到现在的建筑。这里面包括:建国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大跃进”时期、文革时期和文革后的新时期。
刚刚建国初期,国家主要的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那时国家的国力有限,基本都是国营的建筑设计公司和设计单位在做建筑设计,全国注册建筑师不到两百人。
那时主要的建筑设计任务是建设民房和工人新村,对城市道路和给排水管网进行修复和整治。另外就是修建大型公共建筑,如医院、学校、宾馆、剧场等等。比如上海同济大学文远楼、武汉医学院医院、广州第一人民医院、北京儿童医院、重庆劳动人民文化宫剧场、北京和平宾馆等。
建国初期,大家干劲很足,不讲回报,只想建筑一个新国家。这个时期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留下了很多经典的建筑,有的一直用到现在。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人民满怀民族自豪感大规模建设国家的时候,国家的建设活动也是历史上空前的。因为当时正处在与苏联的蜜月期,大批苏联专家来到中国,参与中国的建设。我们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全面学习苏联的经验。
虽然苏联专家给了我们很多建设国家方面的经验,但同样带来了很多弊端。比如建筑上的形式主义。当时流行的一个观点,就是在中国的现代建筑史上有名的“民族固有形式”的讨论。这种观点在建筑上直接引出的后果就是:当时出现了大量的“大屋顶”建筑。
所谓“大屋顶”建筑,就是在现代建筑上再加盖一个中式建筑的屋顶,以增加建筑上的民族形式。比如北京友谊宾馆、北京西客站等,这种建筑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不管下面是多么现代的建筑,上面一定要扣一个中式传统建筑的帽子,让人觉得不伦不类。
当年梁思成对这种房子一直是不满意的,认为这种建筑是“穿西装戴瓜皮帽”。在他撰写的《中国建筑史》中,认为这种建筑“颇呈露出其设计人对于我国建筑之缺乏了解,如(北平)协和医学院与(成都)华西大学,仅以洋房而冠以中式屋顶而已”。
这一时期,最有名的就是1958年的“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迎宾馆(钓鱼台)、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等。
从1979年起,文化思想上的禁锢解除了,建筑文化思想日益活跃,“大屋顶”建筑逐渐减少,现代的住宅小区开始出现。出现了一批相当有影响力的建筑师,如贝聿铭、马岩松、王澍等等。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都很善于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想进行交融,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并且很好看的房子。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我认为依然是贝老在国内最重要的建筑,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建筑。另外王澍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第一次看时真是被震惊了。这么传统又这么现代,真是像诗一样的房子。另外马岩松的中央公园广场、哈尔滨大剧院,都是值得去看去品味的现代建筑。
好了,这次就聊到这,我是很久以前,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艺术笔迹”,一起聊有意思的中国建筑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