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把4月23日被定为“世界读书日”,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养成阅读的习惯,推动世界的文明。而这场看似引起全世界都为之“疯狂”的读书盛会,也让很多人开始思考,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读书?
高尔基曾经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疫情期间,日本送给我们的救援物资上写下的诗句,让我们了解读书的必要性,让我们不会在危难之时只会说一句“武汉加油”。那么它背后的深层次的意义是什么呢?
之前看过一个段子,觉得特别想要分享给大家。一个大学生送室友去高铁站,临上车前,他对室友说: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这里不要动。而室友的回答则是:“去你的,什么时候都不忘占点便宜。”你看了这个段子有什么感受?我想很多人应该非常熟悉这句话,它出自朱自清的《背影》。
读书除了让我们能够了解那些著名作家们的文学作品之外,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作为一名深度阅读爱好者,每周都会读三本书或以上,最近快到图书日了,所以每天都在疯狂的读书,希望给大家推荐更多的书籍。那么我为什么要读书呢?
除了欣赏别人的文学作品的内容,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不想说读过的书能够变成你的气质这类的空话,我只想说说阅读带给我的改变。
查理·芒格曾经评价过巴菲特读书:“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而沃伦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他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在阅读过程中,我享受那种随时随地思考的感觉,是那种与作者隔着时空都能感受到的共鸣。在作者抛出的思想和知识中,我们通过结合自身的理解然后去进行深度思考从而找到事情的解决办法,或者加固自我的认知。
读书的过程也是思维重塑的过程,让我们的大脑能够随时保持专注力,并且快速运转思考来自别人的智慧。这是我认为阅读带给我的最大的享受。
如果你想获得想要的东西,那就得让自己配得上它。信任,成功和钦佩都是靠努力获得的。 —— 查理·芒格
不管你是阅读小说也好,还是工具书也罢,书籍都能给我们提供认知,这个认知可能是某个领域的深度内容,也可以是大众领域的一个新奇角度,亦或是别人对于一件事的深刻感悟,让你产生了共情的力量。
这些认知能够让你在当下有所触动,并且能够帮助你在未来有所应用。这个我想说的是,这个是一个潜在的事情,不会一蹴而就。很多人指望读几本书就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这是不现实的,我们的认知需要从书籍中汲取,但也同样需要时间的检验,二者缺一不可。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周围充斥了太多的内容,这些内容就像海水一般,就快把我们淹没。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不是看到什么阅读什么,而是能够有选择性的去阅读。
比如我们可能关注了100个头条账号,但是我们每天能够把这100个账号更新的内容全部看完么?非常不现实。所以我们需要告诉自己,需要有选择性的阅读。比如现在是读书日期间,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读书推荐类去看。
这样有目的性的阅读可以让我们能够更专注在当下要做的事情,也更容易让大脑产生满足感和喜悦感。每个人都想自己的每一天过得充实美好,所以适当精准的去选择自己想要阅读的内容然后去实行,就会让自己产生满足感,然后形成正向的反馈。
在我看来,读书就是终身学习,也是用最低的成本去提升自己认知的最高效的途径。一个人的眼界和格局都是从阅读开始积累并了解的。一个优秀的人,都是热爱阅读的人。不管是股神巴菲特,还是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还有我们熟知的比尔盖茨,他们都是一群热爱读书,虽然他们比我们都忙,但是他们也是十年如一日的每天去读书,从来没有因为工作繁忙而中断过。
阅读让我知道什么叫做“如果你想要获得你想要的东西,那你就要配得上它。”
阅读让我知道只有积累,努力才是通往文学之路最捷径的方法。
所有的投机取巧和不劳而获,或者失去底线的努力,都是不被允许的。
读书使人明智,更让我懂得努力和坚持的魅力。
我是每周读三本书的日更践行者早安,记得关注点赞留言,和我说说你的阅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