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汽车产业发生深刻变化,新能源汽车加速成长;汽车与相关产业相互融合发展,无汽车不智能,无汽车不网联。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从政策到市场,再到产业链、生态链的打造,从供应链安全,数据安全到个人隐私保护,主要汽车大国之间的产业竞争愈演愈烈。
竺延风指出,车企应把握汽车产业的重大变革,做到准时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积极姿态迎接变革。张晓宇表示,技术创新是本次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掌握这种创新能力和要素的企业将获得未来更强的话语权。周治平则认为,数字化创新是企业的重中之重。
“汽车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颠覆性变革,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融汇多种变革性技术,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和国家安全保证的新阵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创新的力量。”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治平近日在202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论坛上表示。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治平
为新能源车插上智能化“翅膀”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技术之变在汽车行业有着具体的反映和体现。灰犀牛、黑天鹅层出不穷,确定与不确定相互交织,汽车产业发生深刻变化。东风汽车(600006)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竺延风表示,从产品端看,新能源汽车加速成长;从技术端看,汽车与相关产业相互融合发展,无汽车不智能,无汽车不网联。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竺延风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421万辆,同比增长71%,继续保持强劲的走势,中国、美国,欧洲各主要汽车市场均实现上涨。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4000万辆,2040年更是将达到7300万辆;其中,中国将达到1400万辆和2000万辆。
“鉴于此,汽车大国正在抢占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兴亚指出,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从政策到市场,再到产业链、生态链的打造,从供应链安全,数据安全到个人隐私保护,主要汽车大国之间的产业竞争愈演愈烈。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兴亚
智能新能源汽车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长安汽车(000625)副总裁张晓宇认为,汽车从位移工具向机械智能汽车机器人转变,重塑了汽车的产品形态。强大的感知系统、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和计算平台,让汽车就像人一样具有了眼、耳、心脏、手脚和大脑。其中,数据流变能力,以及数据的产生和迭代成为当今重要的生产力,必将带来模式、形态、产业分工的机制等一系列根本重大变化。
在冯兴亚看来,当前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技术发展正在加速,全球竞争日益加剧,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备受考验。中国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继续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为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能。
周治平也认为,新能源、智能网联带来的汽车产品形态之变,用户需求之变和产业生态之变,正在重构上中下游各产业环节,以出行补能为代表的新生态正在促进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转变;以芯片、软件、算法等为代表的软硬一体辅助服务与传统供能的集成技术相互交织、相互强化,跨界融合创新持续深化。
唯有核心技术突破方能分享红利
面对当下复杂多变的形势,车企纷纷提出以创新应对。竺延风指出,车企在发展中应把握汽车产业的重大变革,做到准时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积极姿态迎接变革。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转型升级,坚持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进一步抢抓机遇、塑造优势,提高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长安汽车副总裁张晓宇
其中,“技术创新是本次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掌握这种创新能力和要素的企业将获得未来更强的话语权。唯有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才能进而拿到这样的红利。”张晓宇说,大数据、人工智能、ABCD技术未来将使汽车成为最大的母生态,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以及争夺的制高点。
周治平则认为,数字化创新是企业的重中之重。他说,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大背景下,软件定义汽车、服务定义产品成为趋势,数字化创新将贯穿于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中,数字赋能下的研发、制造、供应、销售、服务将催生更多更新的商业模式。
对此,冯兴亚表示,首先,要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营造全球领先的产业发展环境;其次,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并重,打造稳定协同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生态;最后,大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使用场景。
不过,冯兴亚也提醒,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硬件芯片,到软件操作系统和云计算等,更加依赖以整车企业为首的产业链企业高强度研发投入。仅靠头部企业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尤其是目前新能源车企普遍处于战略的关键期。冯兴亚建议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打造引领科技创新的龙头企业。
不止如此,汽车制造产业链条长、零部件多,自主制造和多级供应商同时并存,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主机厂。对此,竺延风提出,要以汽车企业为主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打好协同战和系统战,实现共生、共赢和共融。(中国经济网 记者姜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