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的体形变化较大,多数身体背腹平扁,头部短小,盾形,与胸部第1节或前2节愈合。无头胸甲。腹部较胸部短,分节可能清楚或存不同程度愈合最腹节与尾节愈合。胸部附肢均无外肢,第1对为颚足,其他7对为步足,彼此形状相似。腹肢为双枝型,为游泳和呼吸器官,心脏很长,延伸到腹部。
等足类一般是身体平扁,左右对称,少数种类如淡水产的扁水虱类,身体为侧扁,也有呈圆筒形的(如背尾科)一些种。寄生亚目中雄雌性个体形状不同,雄性很小,附于雌性体上,左右不对称。等足类体长一般为5~15毫米,深海种如巨大深水虱,最大体长可达42厘米,宽15厘米。多数体色为土褐色,各种灰色或黄色,与其生活的环境相一致。
自由生活的等足类,身体分头、胸、腹3部分。头部小,胸部十分发达,共57节。腹部各节短,正常情况分为6节,但常有愈合现象,第6节与尾节愈合。有些种类如栉水虱亚目,腹部愈合为一大节。营寄生生活的种类体形变化很大。
复眼在头部两侧的背面或背腹两面,一般不具眼柄。第1触角很小,单枝,柄部3节。陆生种类如鼠妇亚目中复眼退化,仅留有痕迹。
第2触角长度变化很大,多为单枝,柄部5节。少数种类的栉水虱有一很小的外肢,自柄部第3节生出。
大颚切齿和臼齿突间有带小齿的活动片。触须或有或无。第1小颚多为两片,窄而长,末端内缘具有小刺。第2小颚原肢2节,呈片状,末端另有1个或2个小片,鼠妇类仅有一大片。
胸肢8对,均为单肢型,第1对胸肢较宽扁,特化成颚足,基部常具1个片状上肢,形成盖状,用以保护口器部分。其他各对胸肢形状相似,称为步足,共有7对,适于爬行,有些种类中缺少最末1对。胸肢的底节与体壁侧甲板不同程度愈合,扩大形成底节板,雌性个体的胸部腹面具有育卵囊,多由5对复卵片组成(也有7对或仅有1对者)。复卵片自步足基部内侧的体壁上生出,受精卵保存于育卵囊中,直至孵化。
腹部具5对腹肢,原肢短而宽,内外肢都很宽大,为游泳及呼吸器官。雄性的第1对或前2对腹肢常常变形,为交接器。第2对内肢内缘多具棒状附肢。尾肢1对,其形状及位置变化很大,如在扇肢亚目中尾肢多与尾节形成尾扇,游泳用。在盖肢亚目中则折向腹面,用来盖住全部腹肢。
大多数为海产,不少种陆栖。生活方式多样,水生种类多数为底栖,在水底沙、泥上生活,善于爬行,有些种类能游泳。
多为杂食性及腐食性,也有肉食性的,如浪漂水虱。海岸水虱生活在潮间带,爬行十分迅速,喜食紫菜,为养殖敌害。拟棒鞭水虱,常在海藻上爬行并以藻类为食。
生活于潮间带岩石下或浅海海底的种类很多,如棒鞭水虱。多种水生等足类为穴居,有的种类可在木材中穿孔,如蛀木水虱和团水虱,可损害海中木材,对海港木质建筑及木桩等造成大面积危害。
陆生等足类多生活于阴暗潮湿处,如鼠妇和潮虫等,能团成球状,可用来御敌及防止水分散发。
寄生种类寄生于鱼类的身体表面、口腔、腹腔中,如缩头鱼虱、鱼怪,影响鱼类的发育及生长。有的种类寄生于虾、蟹类的鳃腔中,如鳃虱,影响寄主的性成熟。
①颚虱亚目,胸部愈合成5节,腹部狭小,尾肢侧位,雌性口器为吸吮型,雄性大颚螯状。如颚虱,寄生于海产鱼类体上。
②背尾水虱亚目,,末腹节不与尾节愈合,第1对步足大,亚螯状。第1对腹肢盖状,将其他腹肢盖住,尾膝平扁,外侧折于尾节背面,形成一适合管栖的结构。大部海产,淡水产者仅数种。如背尾水虱。
③盲虱亚目,体小(3毫米长),无眼,尾肢自尾节末端后伸,生活于海水沙砾间、淡水的沙滩及洞穴中。已知仅35种。
④扇肢亚目,尾肢在尾节两侧并与尾节形成尾扇。海水、淡水中均有,有自由生活、共栖、寄生。如浪漂水虱、鱼虱、蛀木水虱等。
⑤鼠妇亚目,绝大多数为陆生,腹肢有假气管,尾肢在尾节后端。如鼠妇、潮虫。
⑥盖肢亚目,尾肢瓣状,折于腹面,大颚无触须。海水、淡水均产。如节鞭水虱、北极水虱。
⑦扁水虱亚目,体侧扁,似端足类,尾肢柱状,端位。腹部完全自由。生活于淡水溪流中。如扁水虱。
⑧栉水虱亚目,腹部后端3~5个腹节与尾节愈,末对腹肢盖状,尾肢柱状,端位。海、淡水中均有。如栉水虱。
⑨寄生亚目,又称鰓虱亚目。雌性成体囊状,雄性很小。口器为吸吮型,海产,营寄生生活。如鳃虱。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4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